1. 简单百科
  2. 趋同论

趋同论

趋同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未来学中“变形论”的一种,主张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在变形,两者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向,即将“合并”为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这种观点源自自然科学术语“趋同”,原本指的是不同生物个体在相同生活条件下逐渐适应并获得相似特征的现象。一些西方学者将其借用至社会科学领域,以描述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及发展趋势。

理论发展

“趋同”概念最早源于生物学,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开始将其应用于社会科学。美国社会学家皮特林·索罗金在其1949年的作品《俄国与美国》中首次使用此概念。到了6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同论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系统的阐述。代表性学者包括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和美国社会学家贝等人。他们认为,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将沿着相同的道路发展,两者的相似之处不断增加,而差异则逐渐缩小,最终可能演变成本质相同的社会形态。

学术流派

趋同论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多个分支和流派,如“改革趋同论”“所有制趋同论”“市场化趋同论”“生产力发展趋同论”“价值体系趋同论”“管理趋同论”以及科学技术决定论、所有制趋同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机结合说等。其中的主要流派包括:

完全趋同论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的完全趋同论认为,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差异将减少,原因是两种制度均向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体制发展,且均走向“混合所有制”。当差异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两种制度将完全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然而,有学者批评这种观点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实际上是认为全球最终将趋同为完全的资本主义。

局部趋同论

西方学者多尔提出的局部趋同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某些方面趋同,在其他方面保持差异,趋同是局部的。有学者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存在,认为通过局部改良,资本主义能够消除其内部的基本矛盾,从而成为一个完美的制度。

双向趋同论

双向趋同论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减少、趋同发生是两种制度相互靠近、中途汇合的结果。中国的学者认为,尽管双向趋同论表面上看起来要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时趋同,但实际上是要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尤其是私有制方面的趋同。

单向趋同论

单向趋同论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并非双方各自向对方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发展的结果,这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的学者认为,单向趋同论不仅颠倒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替代关系,还暗示了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均衡趋同论

均衡趋同论是一种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流派,认为趋同过程是连续、均衡发生的,两种制度在趋同的内容上是对称的,趋同程度大致相等。一旦趋同,便不会再次偏离。中国的学者认为,均衡趋同论强调的是两种制度趋同变化的协调性,旨在防止革命性变革,这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理论。

非均衡趋同论

非均衡趋同论认为两种制度在所有制形式等方面有所趋同,但在政治权力集中度等方面仍有显著差异。根据趋同的结局,可分为“现代化社会趋同论”“工业社会趋同论”和“技术官僚社会趋同论”。

“现代化社会趋同论”

认为现代化将导致所有社会制度共同趋同为现代化社会。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均匀的发展进程,包含了各种有组织的政治社会朝向相互依赖的运动,以及所有社会朝向一个终极融合的制度运动,最终形成一种整合的世界社会。

“工业社会趋同论”

这一理论最初由法国雷蒙·阿隆提出,随后出现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福勒的超工业社会、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等趋同论理论。

“技术官僚社会趋同论”

美国政治学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提出,技术官僚社会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共同的归宿。他混淆了两种政治制度的区别。

评说

对于趋同论,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趋同论忽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否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否定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实质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趋同论虽然涵盖范围广泛,但也包含了一些合理的观点,不应一概否定。

参考资料

剖析"趋同论"论据三则.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2024-11-26

什么是"趋同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能不能"趋同"?.道客巴巴.2024-11-26

简评西方未来学家的“社会趋同论”.开元知海.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