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罗热疑案》是美国作家埃德加·坡(Edgar Allan Poe)的中篇小说,通常被视为推理小说的早期作品之一。

爱伦·坡在《莫格街凶杀案》中塑造的法国侦探杜宾,成为了后来许多推理小说中主角的重要参考。《玛丽·罗热疑案》不仅是一篇为娱乐读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它还实际参与了当时一件真实案件的侦破。

创作背景

《玛丽·罗热疑案》“不仅是一篇为娱乐读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它还实际参与了当时一件真实案件的侦破。”

“栗树街共济会礼堂现举办展览活动。时间:上午8点至下午6点。内容:一只刚从非洲带回的活猩猩。”这是1839年8月20日《费城报》刊登的一则展览会公告。一只棕毛、孔武有力,来自利比里亚的猩猩引起了全城人的兴趣。另外,《公众记录报》、《宾夕法尼亚问讯报》也刊登了这则消息。当时,爱伦·坡从纽约费城居住时间不久,此后,他写下了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侦探小说的《莫格街凶杀案》,发表于1841年5月的《格雷姆杂志》上。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要人物——玛丽·罗热是巴黎一家香料店的店员,因为过人的姿色和风流韵事,在巴黎小有名气。这样一位有名气的美丽女子的突然失踪,引起了巴黎人民的热切关注,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在失踪三天后,有人在塞纳河里发现她残缺不全的尸体,凶手作案手段异常凶残,整个巴黎城瞬间被闹得拂沸扬扬,甚至连当时最大的政治事件都无人问津。警察局尽了非同一般的努力,甚至高额悬赏,并发布公告不追究自首同谋犯的刑事责任,却依然不能将此案侦破。

迫于巴黎市民的压力,警察局长不得不请求在“摩格街一案”中有出色表现的业余侦探杜宾失生的协助。杜宾犬先生坐在安乐椅中,用他细致、填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各种新闻评论和助手所收集的材科进行盘根穷底式地耐心分析和仔细论证,最终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了两年前同玛丽·罗热一同私奔的海军军官身上。据杜宾先生推测,凶手为了洗脱罪名故意在案发现场制造种种假象,以误导警方和大众的视线,只要找到那条杀人凶手用于抛尸的小船,案犯就会手到擒来。

角色介绍

奥古斯特·杜宾

奥古斯特·杜宾,出身于法国贵族的大侦探,富于想象力同时又善于分析。他结合了诗人的直觉和数学家的能力,这赋予了他非同寻常的推理技能。杜宾还是一个怪人。他习惯于住在关闭的百叶窗后面,用最微弱的灯光照明。他只在夜晚外出,漫步在街头享受着静静观察所带来的心智上的兴奋。另外他对警察的方法很不屑一顾。

杜宾犬是一种标志了以后所有侦探英雄的超群智力和个人怪癖的极端体现。

作品特色

主题

在某种意义上,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也是张贴在费城礼堂墙上的一张泄喷公告:猩猩杀死莱氏母女的地点是在卧室,时间是两个女人正要宽衣睡觉时,水手强调说,那时,这对白人母女正“穿着睡衣”,凶手从窗户(偷情经典密道)潜入后,抓着其中一个头发不放,之后,骑在另一个身上,把对方掐死并把她塞进了一个狭窄的烟囱。这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化性描写。另外,坡采用了侦探推理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将作案现场,即性描写场景置于舞台中央。唯一的目击者水手正是手扒避雷针、从四层楼的窗户中偷窥到这一切的(窥淫癖叙事)。杜宾、“我”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莫格街凶杀案》的每一位读者,通过水手,结合剃须刀、乔治·居维叶、婆罗洲等文化语码,想象性地看见了房间里发生的一切:一个黑人或猩猩难以抑制它(他)巨大的性欲,强暴了两个白人女性,之后,冷血地杀死了她们。这即是混交者的最终下场。由此,坡也完成了对废奴运动的否定,表达了对“混交”未来的焦灼与担忧。这种书写是坡个人情绪的一种表达,也是南北战争前众多民众意愿的一种图解。

艺术特色

这部小说以“我”的回忆叙述开始,讲述了一对母女在密室被杀之谜,以及我的好友杜宾犬怎样通过推理来破案的故事。这个“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作品中杜宾的伙伴和助手。作为回忆叙述者而言,我是在亲身经历过事件后再叙述事件,因此,我是知道故事的始末,知道谜底的。我可以取外视角对人物“我”和外在于人物“我”的对象聚焦,从而可以统摄性地对故事的背景及和大侦探杜宾相识过程作一个大体的介绍,以引起读者对杜宾的兴趣。

在《玛丽·罗热疑案》中,爱伦·坡展示出自己排阵布局的匠心独具之处。首先,爱伦·坡把杜宾犬对玛丽·罗热案件真相的提出与证明穿插到对各个报纸的驳斥当中,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单纯的驳斥不致引起读者的迷惑和厌恶,同时也逐步达到了使杜宾的观点更加有力的效果。其次,在这篇小说中,“发现”与“突转”技巧的运用十分明显。各家报纸的报道、作案现场的发现、同一时间一个小姐被一群流氓强奸、一个渔民丢了一条船等等,这些都是整篇小说的“突转”之处,每一个“突转”都使得案件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使得整个案件一波三折,整个情节也随之进行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爱伦·坡把《莫格街凶杀案》这种小说通称为推断式小说,而非侦探小说。然而这篇故事还不同于一般的侦探恐怖故事。一是故事的演进依赖的是杜宾犬(即爱伦·坡)的逻辑思考,那些来自诸方面的听似无关的信息以及他在凶杀现场的观察所得,在他的头脑中被绝妙地拧成一股丝丝相扣的长绳,这根绳索硬是把凶手从空洞的渺茫的时空里一步步拖回到现实之中。二是在本篇中作者尝试着以完全漠然的态度进行创作。杜宾是一个冷眼旁观者,冷峻地解读着一切符码:报纸上的报道,死者的伤痕,窗棱上的半截铁钉,地上的杂毛等等,其中没有掺杂任何私人的感情。他毫无渲染恐怖的意图,只是从纯客观视点窥视整个“6·16”内蒙古牙克石特大凶杀案,直至让读者从他的慧眼中看了个水落石出。

与新新闻报道和非虚构小说相比,爱伦·坡的写作手法更胜一筹,《玛丽·罗热疑案》不但是选材自社会新闻报道,更是将新闻报道“玩弄于掌中”,在不同新闻报道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找到了新闻报道和非虚构小说的最高境界——真相。这篇侦探小说之所以经典,正在于它认真地关注了正义如何伸张、社会公正如何得到保证等深度社会问题,也极好地培育和培洲了读者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作品影响

《玛丽·罗热疑案》是一篇直指现实案件的推理小说,在这篇小说写成并出版之时(1842年11月),疑案一直未破解,在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很久,不同的时间里所提供的证词充分证实了这篇小说的推论,而且还完全证明了小说中杜宾先生推论所依据的主要细节。

后世的许多作家都深受这篇小说的影响,他们悉心模仿爱伦·坡的创作技巧,写出了大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比如英国小说家阿瑟·道尔(Conan Doyle)所写的《福尔摩斯探案记》的《巴克斯庄园的猎犬》(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等就是如法炮制,通过对蛛丝马迹追根溯源,使罪恶昭彰于世,可谓脍炙人口又大快人心,侦探作为一种职业被罩上了神秘超绝的光环,这也是爱伦·坡的功劳,在他之前,只有一些捕快手跟罪犯相搏,智力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爱伦·坡开启了人们的智性。

作品塑造了一个“出身名门”,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的业余侦探杜宾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夏洛克·福尔摩斯、克夫、赫尔克里·波洛等大侦探的前辈。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有一个对他无限钦佩、而又相形见细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有一个头脑愚钝、动机虽好却屡犯错误的警察作为对比,以衬托他的非凡才干。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进行,然后有条不紊的迫使罪犯就范归案,最终再由主人公解释其全过程,使人恍然大悟。这已成为后世侦探推理小说的一种模式。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埃德加·坡(Edgar Allan Poe),生于1809年1月19日,逝于1849年10月7日,美国作家,诗人,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埃德加·爱伦·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依赖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从而导致贫困潦倒。

参考资料

埃德加·爱伦·坡生平经历.网易读书.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