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瑞(1882-1964),字辑五,亦作七五。世居如城内北大街鹅颈湾,人称“黄家老大门。”父亲和大哥都是秀才。家瑞排行第二,于光绪二十八年中秀才,次年由如皋高等师范学校选送日本东京体育专门学校公费留学。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参与旅日学生爱国反帝活动。

人物简介

回国后,在如皋师范教体育、乐歌。辛亥革命时,如皋市成立临时军政分府,黄积极筹措军饷、枪械,召募新军。民国初年任如皋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倡建公共体育场,兴办运动会。1930年后,任万国储蓄会如皋分会会长。1937年迁居农村。1945年秋,如城解放,黄任县救济院院长。次年随新四军北撤,跋涉于苏北、鲁东、冀南等地农村。1947年6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苏皖边区政府参事,淮阴军分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1950年后任扬州市图书馆馆长、苏北博物馆馆长等职。83岁病故于南京市黄自青年时即以书法知名,初临欧赵,中年致力于二王、魏碑和章草,作品流传颇多。晚年曾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兼省印章书法研究会会长。

人物生平

黄家瑞自幼酷爱书法,初学赵孟頫欧阳询,继而致力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对《兰亭序》、《玉版十三行》犹精临摹。十岁便能写大字匾。清末如皋市名寺定慧寺的“藏经楼”三字、如皋文峰阁的“天开文运”匾及兴商茶园(民国初年如皋城唯一的娱乐场所)的大横幅“无非是戏”等,均出自其手书。他年青时曾拜清末碑书名家李瑞清(号:清道人)为师,潜心汉魏诸碑,如《石门铭》、《泰山石刻》等,并兼学章草,数十年钻研不辍。其运笔讲究“五指齐力,万毫平铺”。其为汉隶,笔力千钧,以雄劲沉着取胜。小楷,画凝神畅,以清丽俊秀见长。

黄家瑞从日本宏文书院毕业回国后,广交各地书画名家,与扬州江石溪先生(江泽民之祖父)成为好友。并曾与江石溪先生合作过一只紫砂带盖筒。镌刻者即为黄家瑞。筒的一侧有行草书法联句“黄金缀顶攒文羽,白璧垂缨间木鸡”,落款“宣统元年首夏辑五刻”;筒另一侧刻一老者抚琴,上款:“曲中知音”,落款:己酉首夏髡残写,辑五刻”。诗联对仗严谨,书法遒劲流畅,画中老者,寓意深刻。此筒二零零四年曾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现由全国闻名的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收藏。

民国时期他同南京市著名书画家仇采,如皋市的许情荃、顾锡爵、冒广生沙元炳宗孝忱海安市的谭德钟、韩紫石南通市孙儆,南通的张謇,均有交往。他从日本学成回国时,曾受孙中山的指示,去拜望张先生。张謇曾赠其纸扇一把,并亲笔题诗:是谁接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过往游人须记取,春帆履上马关前。

1946年,黄家瑞曾任苏皖边区政府参事、淮阴军分区干部子弟学校校长。解放后,任苏北卫生局副局长、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馆长、文管会副主任。苏南与苏北行署合并后,任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此研究会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前身。当时会长乃大书法家胡小石,副会长为黄家瑞与大书画家傅抱石,首届会员有当代草圣林散之、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罗尗子沈子善萧娴费新我丁吉甫仲贞子等。1962年,黄家瑞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五十年代末,江苏省筹建国画院,鉴于黄家瑞当时的名望,有人提议院名的牌匾由其来写,黄家瑞则谦荐胡小石书写。

1958年,由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生大字贴》,即为他的手书。60年代初,其作品曾在南京美术馆展出,

其去世后,书法家高二适挽黄家瑞:平行临草隶,相折为多,我澉能从公,公病我惭无一面。年屋忽山丘,兴衰何所,老怀负作达,达怀老恨写蒿歌。黄家瑞一生致力于碑学,但晚年也接受胡小石的建议,涉猎于帖学。他遍临《阁帖》,并将汉碑书笔法融贯其中,丰富了帖学的表现力。他追摹宋四家,不求形似,而能得神。他的章草格调虽不足与沈曾植并肩,但也古朴淳厚,自成一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