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传》是2009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汝兰。《长江传》是献给母亲河长江的歌。长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江记载了炎黄子孙的兴衰苦难,演出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作者在写作中行文灵活生动,笔墨酣畅淋漓,打破时空界限,纵横上下古今,抒发了对母亲河的真挚爱意,描绘了长江苍茫恢宏的壮美,展示了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对长江现实及未来的深切关注。
编辑推荐
《长江传》是华夏江河传记丛书之一。
长江从雪山走来,一路欢歌,一路塑造,一路奉献。她用甜美的乳汁,孕育了广袤的原野和古老的文明,构筑了婀娜多姿的锦绣河山。长江是自然的江河,也是历史的文化的江河。她维系着人类的童年,维系着历史的演进,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走进长江,人们就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与人生的短暂微渺相抗衡的至大至刚的力量。《华夏江河传记丛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或地理书,也不是旅游指南,而是以江河为载体,综合历史、地理、环境、生态、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多个学科,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写出江河的共性,又突出每条河流的个性,展示江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思想的深和江河的魅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图书目录
自序
一 大自然的骄子
横空出世
造化独钟
二 古人类的摇篮
穿越历史的隧道
石破天惊的发现
远古的长江儿女
人猿相揖别
三 遥远的踪迹
风尘仆仆巴蜀人
路蓝缕古荆楚
干戈吴钩话吴越
秦汉明月照长江
借得安宁况发展
迎来经济重心移
享尽美誉天下扬
四 亘古的辉煌
岷江古堰耀千古
绿色丝带代代飘
千秋功过任人说
屹立潮头有哨兵
丝织人间色
河川纵横便行船
地火融融暖人间
开山辟岭走南北
五 冰雪江源
面对历史的偏颇
揭开神秘的面纱
冰雪江源也风流
六 万古风流
山地千姿百态
河川气象万千
湖泊璀璨妩媚
名楼古刹林立
七 钟灵秀
惟楚有才
汉赋双星
湖湘南阳多人杰
唐风宋韵,气象万千
书院光彩耀千秋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风流人物数长江
八 富甲天下
皇天厚爱长江
后土娘娘钟情长江
富饶、优厚的人类生存空间
九 明珠璀璨
郢城成都自古繁荣
荆扬“户口半天下”
水陆交汇都市繁华
资本萌芽,城市应运而生
上海市——历史风云录
庞大的明珠家族
长江昂起了的龙头
重庆市伴着三峡迅步走来
钟山巍巍,白云悠悠
十 长江的另一面
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长江防洪,生死关
长江洪水天上来
长江壮歌
长江的旱涝虫灾
十一 长江意气风发
夜沉沉
新的开篇
描绘蓝图
三峡——托起民族的希望
南水北调——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
稳步登上天梯
十二 众说纷纭话治沙
细说长江泥沙
百年大计岂容半途而废
关于泥沙治理,并非结语的几句话
十三 大江的诉说
长江在流血
失血太多之后
绿色的呼唤
走近长江源
母亲河的哀怨
任重道远
十四 迅步腾飞
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
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走向大海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简介
朱汝兰,1935年生,浙江瑞安人。1954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编辑,中共党员。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任职于长江水利委员会。曾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新闻中心主任、《人民长江报》总编辑、《大江文艺》主编。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中国长江三峡》(合著)《长江水利史略》(合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合著)《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等。近年来参与编辑并编写的有《长江大辞典》《长江流域地图集·历史图组》。
序言
今天,我们已经踏上了21世纪的门槛。
20世纪,这段人类历史上最多事的岁月,带着欢乐、带着忧伤,已经变成了过去。
这里,铺展在读者面前的是关于长江的-一关于长江历史的遥远,文化的深邃,儿女的的睿智及众多的风流。
时代厚爱长江,让她在20世纪末走上了发展的鼎盛期。
蓦然回首,在长江前进的进程中,历史的脚步也曾经坎坎坷坷。但是,她总不回头。
武昌城头的猎猎义旗,井冈冷月照映的点点星火,西昌市山野的冲天射塔,’98高奏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洪战歌……都殷殷地诉说着生命的执著、力量的无穷,诉说着宇宙的永恒、未来的无限。
长江,哺育过多少民族精英!他们或沉吟或呐喊,或引吭高歌,或铿锵戎马,背负着中华民族摆脱苦难、摆脱贫穷,走向新生,走向辉煌。
长江,用自己无尽的富饶,从古以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今天,更用自己的琼浆,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物质的文明有兴衰,长江却蕴含着无限,生生不息。是自然的,也是历史的。
后记
1999年,河北大学出版社有感于江河能见证一个民族“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思想的深邃”,能展示一个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策划出版《大江大河传记丛书》,总编辑任文京同志索稿于我。我有幸恭逢长江其盛,又有感于长江的伟大与永恒,欣然命笔。但困惑于长江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区区几十万字实难能为其立传包容。
《长江传》涉及多学科、多方面,本人才疏学浅,勉为其难。在写作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因范围过大,恕不一一致谢,至歉。
又由于时间紧迫,本书的错误与疏漏之处,谨请各位读者和专家学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