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
方汉奇(原名方汉迁),男,广东普宁人,1926年12月27日出生于北京丞相胡同的潮州会馆。他是新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方汉奇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多项重要学术职务,包括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新闻学科编辑委员会委员和第三版总编委会委员。
1932年秋,方汉奇在西安培德小学开始接受学校教育。1946年夏,他读完中学并准备高考,随后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0年毕业后,方汉奇到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申报》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53年8月,他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他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并于1972年至1978年再度回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起,方汉奇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8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之一。1987年,方汉奇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9年,他与宁树藩、陈业劭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新闻史学会。
1991年起,方汉奇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他被授予中国新闻教育界的最高荣誉——韬奋园丁奖一等奖。1998年,方汉奇加入早期网民队伍,通过自己摸索操作步骤学会了上网。2004年,方汉奇从中国人民大学退休,但仍继续担任博士生导师。2017年9月,他荣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4日,他决定将所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全部捐赠给中国新闻史学会。2025年3月,他参加的访谈节目《百岁仍少年》播出。
方汉奇的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方汉奇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更为新闻史研究的框架体系、方法内容作出了示范,是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方汉奇,广东普宁人,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丞相胡同的潮州会馆。1932年秋,他进入西安培德小学接受学校教育。这是一所由穆斯林教会创办的学校,地点临近西安市历史最悠久的莲湖公园(建于1916年)。方汉奇选择在西安上小学,是因为当时父亲方少云在开封市工作,未带家眷。从1931年起,他便与母亲林君壁、弟弟方汉英住在西安祖父家,与祖父母、叔叔和姑母同住,直到1933年下半年才回到北京外公家。在培德小学就读一学期后,方汉奇转学至西安女师附小,不到一年又因随母亲回外公家,转学至北京西直门小学,几个月后又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这所学校是他小学期间就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地方。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方汉奇来不及在师大二附小读完小学,便随家人逃难。他们从北京乘火车到天津市,等待一个月后从塘沽区上船,历时八天八夜,经青岛市、上海市,最终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读完小学六年级后,1938年秋,方汉奇进入九龙文化中学读初中。由于战乱不断转学,原本六年就能完成的中学学业,他竟然读了八年。1939年,他曾就读于重庆市的中正中学(黄埔军校历届毕业生子弟学校)。1942年上半年,他开始读初三上学期,就读的学校是韵关志锐中学“春三班”。
1946年夏,历经八年辗转多地,方汉奇终于完成中学学业,准备高考。当时,一个考生可以报考多所大学,各大学独立命题招生,考生可自行选择最终就读院校。方汉奇报考了复旦大学、中央台湾政治大学(即今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前身)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6年7月,他与两位同学从汕头市出发北上参加高考。8月7日、8日,他参加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的入学考试;9月14日、15日,又参加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招生考试;之后赴南京参加了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的考试。最终,他被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录取。1948年上半年,方汉奇根据所收藏的1000多份报纸,撰写了13000多字的论文《中国早期的小报》,并于1948年6月至8月连载于上海市《前线日报》的《新闻战线》周刊。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工作经历
1950年,方汉奇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到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申报》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3年多的时间,他研读了已出版78年的27000多份《申报》。1953年8月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任教。为讲好课,方汉奇5年读了2000多本书。大体上以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主线,到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查看报刊原件。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被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2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开始,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方汉奇成为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导之一。1989年,和宁树藩、陈业劭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其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的中国全国一级学术团体。1991年起,方汉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退休生活
1996年,他学会了五笔字型输入法;1998年,他加入网民队伍,通过自己摸索学会了上网。2004年,方汉奇从中国人民大学退休。2010年,他的微博粉丝已超过160万。2017年12月24日,方汉奇将自己所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中国新闻史学会,用于推动新闻学、新闻史研究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2025年3月,他参加的BRTV百集系列融媒访谈节目《百岁仍少年》正式播出。在节目中,他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新闻史研究与教学历程。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
主要论文
访谈节目
主要成就
1981年,方汉奇耗时两年撰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出版。该书详细讲述了1815年到1915年这100年间的报刊史,订正了前人错漏200余处,涉及报刊1160种,介绍了报人1500位,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前所未有。1987年至1999年,方汉奇组织全国50位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完成了280多万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全书上起先秦两汉,下至1990年,其当代部分填补了诸多空白,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三大突破之一。此后,方汉奇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这部由他组织13位新闻史学者编写的巨著,时间跨度从713年中国古代报纸肇始一直到1997年,以丰富可靠的史料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新闻史学科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方汉奇还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等多部著作。《中国新闻事业通史》3卷本分别于1992年、1996年、1999年完成,全书共计268万余字,研究了自先秦两汉以来两千多年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1998年,217万字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编写完成,编撰了自《开元杂报》到1997年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记。2013年12月,《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英文版10卷本面向全球发售,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走向海外的重要里程碑。2015年,《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修订版将编年史的下限延伸至2015年。方汉奇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传记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并被收录于1993年出版的《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和《(美国)世界名人录》。
研究风格
方汉奇的研究之路始于高中时代的集报活动。到大学时,他已集有1400多种报刊,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截至1947年10月,他集报最多时达到3000多种、5000余份。凭借丰富的第一手史料,方先生开创性地完成了多项研究,如首次对中国最早官报雏形“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对《开元杂报》的文献研究以及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他的论文题目朴实无华,如《记新发现的明代邸报》《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一代报人成舍我》等,行文自然,看似随手写成,实则史料丰富、涵盖广泛且研究细致。在史料运用上,普通研究者很难与之相比。
方汉奇认为,新闻史研究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必须充分占有材料。恩格斯曾说,没有第一手材料,研究就无法开展。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引用了1500本书,并进行了大量调查。没有史料,只能说出一些抽象的、想当然的观点,这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当前的新闻史研究并非史料过多,而是仍显不足。由于史料不够,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当然,新闻史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史料搜集和汇集阶段,那只是初级阶段。真正有价值的是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探寻资料背后的深层含义。既不能仅满足于“史料的汇集”,也不能否定史料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史料,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例如,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胡政之是第一个且唯一采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然而,《胡政之文集》出版后,发现胡政之本人曾提到,与他同时采访和会的还有另一位中国记者张君劢,只是张未进入会场。这段文字登在当时的《大公报》上,若未查证原文,就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新发现的材料推翻了旧说法,充分说明史料是研究的基础,不可忽视。
方汉奇还主张新闻史研究应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目前,“通史”类新闻史教材已有五六十种,其中很多属于重复劳动,短期内再投入力量意义不大。他希望大家多花力气做基础性工作,深入挖掘,达到前人未曾达到的深度,实现重要突破。具体而言,要重视报刊原件、新解密档案资料和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加强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报刊和报人的个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开拓新局面。
社会任职
社会关系
人才培养
2004年,方汉奇从中国人民大学退休,但他依然担任博士生导师,每年指导一名博士生,从开题到论文答辩全程负责。截至2019年,他已培养了50多位博士。
个人生活
在退休后的日常生活中,方汉奇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他通常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才入睡。每天,他都会通过手机、电脑、报纸和电视等多种媒介阅读资讯文章。在指导学生时,他熟练地打开电脑文档,帮助学生完成博士论文写作。
社会活动
出席座谈会
2015年12月20日,方汉奇参加《方汉奇传》出版座谈会。2017年5月18日,他来到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学指导。202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方汉奇向8800多名新生寄予厚望。他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坐冷板凳、泡图书馆,做有目标、有担当、会思考的人,同时叮嘱大家锻炼身体,全面发展。
捐赠收藏的图书
2023年10月,方汉奇将所藏3045本新闻传播学科相关图书,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这些书,由方汉奇一本一本挑选整理出来,收藏时间跨度从1959年到2021年,亦是新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写照。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方汉奇七十余年如一日,潜心致学中国新闻史,为新中国新闻学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所撰述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科扛鼎之作,他所创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重镇。(吴玉章特别贡献奖颁奖词评)
方汉奇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空白,更为新闻史研究的框架体系、方法内容作出了示范,是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高峰。他创立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体系,截至2016年,成为中国高校该领域教育的标准。国内高校使用的新闻史教材,大多以方汉奇创立的体例为蓝本。他培养的学生活跃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光明网 评)
方汉奇在任何时候都积极乐观。换言之,他能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对待各种逆境,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不寐》中所写:“随巧拙,任浮沉。”(《方汉奇传》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刘泱育评)
相关事件
提出“中国报纸始于唐代”
1983年1月,方汉奇发表论文《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提出“中国报纸始于唐代”,称“《进奏院状》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报纸和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进奏院状》由北大历史系向达教授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求学时,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现,是马尔克·斯坦因从中国窃走的7000件敦煌市文卷之一。向达在《唐代文化与西域文明》中提及但未展开。方汉奇委托在新华出版社当记者、常驻伦敦的学生孙文芳,到不列颠图书馆查《进奏院状》。孙文芳誊录并拍照,新闻史课本中《进奏院状》照片即其拍摄。方汉奇得到誊录件后,对进奏院与邸的关系、进奏官与邸吏的关系,以及封建官报异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经严密考证,他得出结论:现藏不列颠图书馆的《进奏院状》,是李儇光启三年的官方报纸,也是现存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报纸,证明唐代是中国新闻事业开端。
疫情期间撰写日记
在疫情期间,方汉奇以撰写日记的形式,对疫情之下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状况进行了记录。方汉奇先生称:“我的日记仅记事,不抒情,不议论,日后这些都将成为史料。”在这位资深新闻史学家的认知中,如实记录当下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后人留存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2022年初,短视频《96岁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和岛内98岁新闻学泰斗李瞻先生拜年》网络刷屏。两位九旬老人情谊跨越海峡与时间。“高山流水觅知音,海峡两岸一家亲”,体现老一辈新闻人带动两岸新闻学界携手共进。
人物轶事
方汉奇出生时,其祖父为他取名“方汉迁”。祖父此举意在寄望孙儿能够效仿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学术等领域有所建树。然而,“汉迁”一词与“汉奸”谐音,方汉奇先生在求学期间常因此遭到同学的戏谑。鉴于此,其外公为他改名为“汉奇”。
方汉奇幼年时,林君壁曾以吟诗的方式教儿子背诵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等名篇。《琵琶行》和《长恨歌》都是长诗,能背诵下来需要花不少功夫。也许是经过儿时的这种记诵训练,方汉奇的记忆力直至晚年仍然极好。
1944年,青年时期的方汉奇在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求学。一次,他前往一位梅州市籍的长辈家中作客。这位长辈是中共地下党员,其先生曾是北伐时期的将领,可惜英勇牺牲在抗击日寇的前线。长辈毕业于燕京大学,她不仅与方汉奇的姑母方群凤是同窗好友,同在一个班级学习,而且与方汉奇的父亲方少云也有着深厚的交情。在长辈的家中,方汉奇偶然发现了十几份种类各异的旧报纸。这些报纸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于北京和上海市出版发行的,其中不乏如《申报》《新闻报》等当时较具影响力的报刊。方汉奇看到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报纸后,瞬间被深深吸引,对它们爱不释手。长辈察觉到了方汉奇对这些旧报纸的喜爱之情,于是将这些珍贵的报纸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他。正是从这次特别的作客经历开始,方汉奇踏上了集报之路,从此与集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汉奇继续集报,所收藏的名类旧报一度超过3000种,后来他将这些报纸都捐了出去,主要是捐给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资料室。在方汉奇的藏报中,有一种1884年创刊于广州的《述报》,这8册《述报》属于“海内孤本”,是方汉奇在苏州市读书期间于旧书店内淘到的。《述报》虽然出版的时间不足三年,但由于它是“中法战争”时期报道战况进展和省港地区民众抗法斗争情况最详尽、信息量最大、评论最及时的一份报纸。2010年5月,方汉奇将自己珍藏了60多年的“海内孤本”《述报》捐赠给了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
大学时,方汉奇在老师曹聚仁的引导下,他掌握了一种受益终身的本领——做卡片。方汉奇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做的卡片累计已达10万张。卡片上或是摘引资料或是剪报信件,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然后归类存放备用。
1965年春夏之交,方汉奇带领学生到大公报社印制车间参加劳动锻炼时注意到,来自粤东惠来的学生余炳荣基本上没有穿过鞋。原来,他只有一双传了几代人的软胶底鞋,天冷时才不得不穿几天,赤足是常态。了解情况后,方汉奇就把自己的两双皮鞋包好,在其他同学不在时塞给了这位小老乡”。
参考资料
方汉奇:寻新闻之史脉扬大家之正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25-03-07
方汉奇.方汉奇.2025-03-07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2025-03-07
东西问·名家坊丨方汉奇——百年中国新闻史守望者.中国新闻网.2025-03-07
CCTV.CCTV.2025-03-07
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光明网.2025-03-07
理论学人丨方汉奇: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南方杂志.2025-03-07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教育部网站.2025-03-08
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今年已有98岁高龄。回望数十年的新闻史研究与教学历程,他从筚路蓝缕到厚积薄发,和其他业界专家一起“一砖一瓦”构建起新闻史的学科大厦。作为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之一,面对当下的舆论环境和传播格局,方汉奇先生一笔一划写下了对年轻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的期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天下事,做有心人!98岁的中国新闻史守望者 百岁仍少年 人物故事 本地新闻.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先生今年已有98岁高龄。回望数十年的新闻史研究与教学历程,他从筚路蓝缕到厚积薄发,和其他业界专家一起“一砖一瓦”构建起新闻史的学科大厦。作为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之一,面对当下的舆论环境和传播格局,方汉奇先生一笔一划写下了对年轻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的期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天下事,做有心人!98岁的中国新闻史守望者 百岁仍少年 人物故事 本地新闻.2025-03-08
方汉奇从教55周年教学思想研讨会举行.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03-08
先生丨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5-03-08
《大公报》百年史.豆瓣读书.2025-03-08
方汉奇文集.豆瓣读书.2025-03-08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属于文化史的部分.新华网.2025-03-07
人大新闻65 | 学者 · 名师:方汉奇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90后”的新闻史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5-03-07
方汉奇在《方汉奇传》出版座谈会上畅谈“侥幸人生”.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8
中国新闻史学泰斗、享誉国际的新闻大家方汉奇先生莅临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学指导.衡阳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2025-03-08
他没当上记者,却成了新闻界泰斗.腾讯网.202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