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寿兴(1938年12月—),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会员、黄浦区画院画师、上海艺术进修学院教授、上海美育学会常务理事。
人物经历
查寿兴在50年代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通过了初试,复试没有通过。挫折没有使他知难而退。不能进中央美院,并没有堵死了进入艺术殿堂的大门。
查寿兴勇气减轻了命运对他的打击。一位老师对他说:“你去读师范,将来当美术老师,照样可以画画。”他接受了这位启蒙老师的指点。读了一年的速成师范,1957年被分配到普陀区光彩路第一小学,当上了一名专职美术教师。暂时不能高攀,也无妨低就。当小学教师,一面教孩子们学画,一面继续朝自己的理想努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查寿兴后来又担任上海市延河中学、云岭中学的专职美术教师、上海市中西美术进修学院的教授。从教小学生作画到教大学生作画,又是一个飞跃。他一面教学,一面坚持创作,两者互补。查寿兴是幸运的。他又遇到了高人的指点。她就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何振志。何振志在1981年对查寿兴说过一句话,使他至今刻骨铭心。何振志说:“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画,不必听别人说应该怎么画。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只要你认为这样好,就行了。” 这几句话,使查寿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在写生过程中可以加进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不必和对象一模一样,更可以画所见、所知、所想”。从此他作水彩画,摆脱了被描绘对象束缚的困境,在创作上进入到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艺术境地。他像海绵吸水那样吸取各种画派的技法,于是佳作日滋月益,作品屡屡入选全国水彩画展和全国写生画展。《家》、《晨曦》入选1986年、1992年全国水彩画展。《周庄双桥》1998年入选“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2001年9—11月应邀访问墨尔本莫那西大学美术设计学院,从事写生创作并举办个人画展。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查寿兴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作品特点
查寿兴的水彩画作品融合了中西画法,尤其是法国印象派的技法,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1974年,他参观了法国印象派大师的画展,受到克劳德·莫奈等画家的影响,找到了水彩画的创新之路。
查寿兴的作品《杨湾秋熟》和《乍浦海边》等,展现了他对光与色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透视原理的巧妙运用,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和艺术效果。
作品鉴赏
查寿兴的水彩画作品《杨湾秋熟》和《乍浦海边》等,不仅展现了他对光与色彩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透视原理的巧妙运用,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和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有糕点的静物》《酒具与水果》《兰与夹竹桃》等,笔触细腻、色彩厚重,酷似油画。查寿兴的油画作品《俄罗斯风光》《金色的夜》《红叶谷》《威尼斯》等,也带有水彩画的余韵。他成功地将水彩画与油画的技法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物作品
查寿兴在1979年到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进修,结业的是油画专业。因此,他在作水彩画时,常常自觉地将油画的技法融入其间。他的许多水彩画作品,看上去酷似油画。《有糕点的静物》《酒具与水果》《菖兰与夹竹桃》等作品,笔触之细腻、色彩之厚重,又疑似油画。《有糕点的静物》色彩层次、对比鲜明,是一幅很有特色的作品。他的油画《俄罗斯风光》《金色的夜》《红叶谷》《威尼斯》等作品,也有水彩画的余韵。但是,要将水彩画与油画的技法结合起来,难度不小,因为油画的用色是固定的,而水彩画的颜色则是流淌的。查寿兴费了许多功夫,才使两者和而不同,终于在水彩画的领域内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