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是由原陕西省农牧厅(一度为农林厅、农业厅)主办的综合性农业专业杂志。1950年8月,省农林厅创办《陕西农讯》(月刊),内部发行,16开,共出17期。

正文

《陕西农业》是由原陕西省农牧厅(一度为农林厅、农业厅)主办的综合性农业专业杂志。1950年8月,省农林厅创办《陕西农讯》(月刊),内部发行,16开,共出17期。1952年元月改为公开发行,共出19期(以后又几次改变发行范围)。1956年元月由16开本改为32开。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1956年7月又改为公开发行。1958年初,省农业厅与林业厅合并,同年4月,该刊与原林业厅所办的《陕西林讯》合并,改名为《陕西农林》(月刊,1960年1月改为半月刊)。32开,共出37期。1960年7月休刊整顿。1963年3月,《陕西农林》更名为《陕西农业》,由32开半月刊改为16开月刊。同年6月,经四厅一局联合请示,中共陕西省委同意该刊为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月刊。“文化大革命”期间,自1966年8月至1979年8月停刊13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农业》重新复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平均期发6万余份。该刊创刊时,由农林厅秘书室抽调4人,主办编辑及有关事务。1955年交厅宣教科,编辑室的工作由该科副科长左嘉稷负责。《陕西农林》期间,对外用《陕西农林》社名义。社长赵锦锋,副社长苏资琛,总编辑焦世雄。《陕西农业》在“文化大革命”前,成立有编委会,由15人组成。赵锦锋(农业厅厅长)为主任,万毅(林业厅副厅长)、罗毅(畜牧厅副厅长)、刘舒昌(气象局局长)为副主任。设立编辑室,主编段怀远。该刊复刊后,成立《陕西农业》编辑部,夏禹俊先后任副主任、主任。1983年2月,聘请13位专家、教授为顾问。1984年初,经批准,编辑部下分设编辑、美工、行政3个组。1984年年底,《陕西农业》编辑部更名为《陕西农业》杂志社,下设编辑部、摄影录像部、秘书科。夏禹俊为社长,邵启民、杨兵为副社长。  《陕西农业》依据形势,不断调整办刊宗旨。1984年,确定以“面向乡镇村户,服务商品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为办刊的新方向、新目标。编辑部在各个环节上都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通俗性。所有报道,力争让广大读者“看得懂,学得来,用得上”。1988年夏收前后,许多群众急需要增产新措施,该刊当年第7期特意刊登了《作物增产新法——增产菌》一文,各地农民奔走相告,永寿县除订购刊物1200份外,还把该文油印千余份,广泛宣传。结果,仅这一项技术,该县就增产夏粮110万斤。该刊还经常采用连载、讲座形式,系统介绍科技基础知识。像1982年第2—8期,1984年第2—5期,就分别连续刊登《棉花的一生》和《小麦的一生》,农民十分欢迎。特别是《漫话茶叶》一文,还获得省级科普创作二等奖。此外,他们还开辟多样式、多渠道的科技宣传活动。例如,印制农业科普画册、画页,承办展览、广告,摄制农业录像,编选技术资料,举办各种函授班。这样,不仅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以刊养刊,每年增收2—5万元。农民群众夸《陕西农业》是“为农民办,为农民想”的好刊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