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昌(生卒年不详),字继文,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明朝政治人物。生于明代嘉靖,北栅钟屋村人。相传钟母梦见彗星坠怀后生下钟昌,被相学之士赞为“大器之材”。钟昌天赋高,少年出类拔萃。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五年(1571年)与同村陈履齐登进士榜,时人以“凤岗双星”传颂。
个人经历
钟昌天赋高,少年出类拔萃。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五年(1571年)与同村陈履齐登进士榜,时人以“凤岗双星”传颂,(北栅古称凤岗)。辛未开科后,钟昌授官广西壮族自治区,任阳溯知县。当时阳溯是(瑶)僮、汉等族混居之地,其中北部地区的“僮人”尤未开化,显得野蛮,彪悍。开始是“北僮”佃耕汉族的土地,后来却侵蚀、占夺作为己有,且不向官府缴税。阳溯原分十三里,每年可征收田赋三千两,由于汉人他迁,田园荒芜,减少六里,年中少收田赋近二千两。钟昌到任后,即单骑走访僮乡,以平等身份尊重“僮人”,以道义启蒙他们并准许僮民用稻谷代替银两纳税,放宽其量,制定一系列安民措施,自此僮民安于耕种,辛勤劳作,原来被“北僮”侵扰而离避的汉民,也陆续重返故里,垦荒扩种。一时生产趋兴,阳溯课税转亏为盈。此外,他还重视对瑶、壮族地区的文化开发,首先从教育入手,逐步改变他们的愚昧,野蛮。他在僮、徭人中,挑选年轻机灵者,给他们穿衣、戴帽,并招聘塾师为他们讲诗书、授礼仪。一两年后,汉族文化开始在他们中间起作用,聪敏之人都能背诵诗书,讲究礼貌,原来过于粗野的习俗也渐渐改变。几年之后,朝廷调钟昌移任义乌市县,阳溯县民纷纷来到衙署苦苦挽留,皇上得知此事,下诏他留任阳溯。
钟昌为官清廉公正,政绩斐然。万历三年(1575年)升户部主事摧税临清,监仓临淮,督课崇文门,八年(1580年)转为员外郎,翌年再升为郎中,出任常德市知府,随后起补河南彰德府。在任期间精打细算,仅节省驿费一项,岁值千金。十八年(1590年)升任福建盐运使。
主要成就
钟昌为人生活简朴、恬静,空间时常临池练笔赋诗,志趣高雅,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不因地位显赫而势力夺人,为百姓、同僚称道,因此当赵顼下诏征贤,吏部举荐他的就有二十一人。后来转任山东省右参政时,曾监收泰山香税,盈余银两全部缴交国库,自己分文不取,赢得朝廷上下交口称颂。旋迁云南省任按察使,复升布政使,由于奔疲累病,要求告老返乡,皇朝加封他为太仆卿。享年七十,卒于故里。后人在他的墓穴两旁安放石马、岩羊、石牛、石狗、石兵俑,其礼仪隆重在当地称著。该陵墓尚存,位于北栅东坊村东侧,墓葬之山岗也以“石牛石马”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