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车(1491—1536)是明代著名诗人,字子有,号方山。他的先世是麦加人,后居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朱元璋赐姓金。金大车的父亲金贤是一位进士,而他自幼才华横溢,向顾璘学诗,和陈凤、谢少南等文会,诗作得到好友的推崇。嘉靖四年(1525年)他在南直隶乡试中举,但后来连续四次参加会试,却接连落榜,终生未仕。最后家境贫困,只得依靠妻族,在旅途中病逝。金大车以五言见长,被誉为“子有诗法襄阳随州”。他的诗作包括《子有集》《方山遗稿》等。他的弟弟金大舆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简介

少年才华横溢,“方弱龄,学举子业,已能作奇语,为京师诸名辈所赏异”。后学诗于顾,在同学中最为顾姓爱重。他又与陈凤、谢少南等修文会,其诗“词义双美,每一篇成,同社咸敛辍思焉”,深受好友的推崇。他从小有抱负,在《通中赠同行许仲贻》中写道:“勿凌空翼,君知黄鹄不?”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他自恃才高,连续四次参加会试。他的几位挚友,大多先后及第,而他却连连落选。凭他的举人身份及身在官场的名师好友,想做个小官还是不难的。但他“懒向权门试曳裾”,故终生未得一官半职。他的家境日渐贫困,不得不依其妻族,中年便在忧愁悲苦中亡于旅途。著作有《子有集》,收入《金陵丛书》刻本。又有《方山遗稿》,已佚。

先辈

金大车的先辈是默伽(即麦加)人,东来后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朱元璋赐姓金,徙其高祖于江宁(今南京市),遂为江宁人。父名贤,字士希,号东原,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任仁和知县,入为兵科给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区。金贤“性资颖敏,魁岸达,有巨人度”,为官“不亢不随”。改知福建延平府时,他已厌倦仕途,多次表白说:“官非我志矣”,随上疏乞挂冠还乡。晚年,居家著述讲学,与朋旧为乐。“嘉靖七年(1528),大礼成推恩进亚中大夫。年七十一卒于家。”

金贤少年曾学《易》于吴彦华,并治《春秋》学,著有《春秋纪愚》。《明诗纪事》丁签卷九录其诗《赠刘松隐》一首:“松隐先生屏俗缘,三层高阁咏游仙。我来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风白昼眠。”

成就

强烈的进取之心和屡次落第,给金大车的心灵上造成了不可解脱的矛盾。他在诗中抒发郁积心中的悲忿:“十年来往青袍在,赢得霜伴两鬓秋。”“潦倒泥涂空白发”,“年侵四十多穷愁”。一种被世所遗的苦痛心情折磨着他,“忧”、“愁”、“悲”、“苦”构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强颜于世计益讹,丈夫未遇奈若何?”“世网何维挚,始愿差已非。进虞世路险,退苦生事微。高揖谢尘鞅,常与世人违。”“琴书可消忧,不受樊笼役。”

尽管才华出众,气质非凡,但英雄无用武之地。金大车断绝了仕途的幻想,从著书立说、吟咏诗章中寄托志向,寻求解脱。在他的大多数诗篇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奔走谋生的痛苦,疾世傲俗的清高,无可奈何的心境,交织在一起。长期不得志的处境,加之行义好施、不善理财,家境日贫,生活清苦。这就使他较多地接触了下层社会,亲眼看到了一些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归途杂诗》之二写道:

我昔游齐东,数醉村家酒。

今日经古途,访之寂无有。

惆怅憩空林,偶值苍颜叟。

为言遭岁凶,饥寒苦奔走。

布褐不掩形,藿不充口。

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

我闻泣沾裳,伫立不能久。

寄谢当涂人,此意还知否?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苦难生活,具体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悲惨情景。

金大车还写了一些记述旅途生活和游览山水的诗,有些诗能在严谨的格律中写得朴实自然、生动真切,如《淮阴道中》:

宵发清江浦区,朝来白马湖。

村童拾萍梗,水鸟集蒲。

索缆雨初歇,发人竞呼。

居民尽南语,渐喜近归途。

评价

金大车的诗虽受当时统治诗坛的复古诗派的影响,但由于他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清贫的生活,他没有完全走上盲目拟古的歧途。他的诗尽管内容比较单薄,题材比较狭窄,但却摆脱了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臼。他主张诗歌要着重抒发感情。他说:“诗也者志之征也,志蕴诸中而言出焉。”他的诗感情真挚,深沉含蓄,如潜流回萦,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由于他的处境和心情,他的不少诗给人以压抑之感。

大车以五言见长,语言朴实自然,格调细腻深幽,表现了恬澹舒缓的意境。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丁集第七中说:“子有诗法襄阳市孟浩然随州市刘长卿)”,是有一定道理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