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应昆,男,1953年6月出生于神木市,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集中在戏曲音乐、戏曲史论及中国音乐史等方面。
人物经历
1970年入成都市川剧院从事音乐工作。1985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何为)。1988年供职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2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张庚、余从、黄翔鹏)。1994年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主管教学),研究员。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在戏曲音乐、戏曲史论及中国音乐史有关方面。曾为本院及若干大学研究生讲授“戏曲音乐”“明清民间戏”“中国戏曲史论”等课程,兼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总编部编辑、部分省卷责任编辑或特约审稿员。
科研成果
出版著作
《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1992)。
《高腔与川剧音乐》(2001)。
《戏曲艺术论》(2002)。
《长江戏曲》(合著,2005)。
《中华艺术通史·明代上卷》(合著,主编,2006)。
发表论文
《论高腔》(《文艺研究》,1996)。
《黄翔鹏先生译〔红〕》(《中国音乐学》,1998)。
《明代弦索调略考》(《天籁》,2000)。
《时代、传统与戏曲音乐》(《中国戏剧》,2002)。
《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东南大学学报》,2004)。
《文、乐关系与词曲音乐演进》(《中国音乐学》,2005)。
《乱弹·剧种·地方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
《“活腔”与“定谱”——从高腔看昆腔之一》(《中国昆曲论坛2005》,2006)。
《曲、腔关系略议——从高腔看昆腔之二》(《中国昆曲论坛2006》,2007)。
《昆剧之“雅”与“花雅之争”另议》(东南大学学报,2009)。
《“腔”的内涵与戏曲声腔流变》(《戏曲艺术》,2010~2011)。
《从单曲独用到多曲联用——牌调音乐研究札记之一》(《博艺》,2011)。
《戏曲数唱简论》(《中国音乐》,2012)。
研究项目
《高腔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独立,2001完成)。
《清代乱弹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独立,2007完成)。
《中国音乐词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集体,负责戏曲音乐部类,2004完成)。
《北京高腔研究》(北京社科规划项目,主持,2011完成)。
《16世纪以来昆曲在北京的传承与演变》(北京社科规划项目,主持,在研)。
《清代戏曲音乐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主持,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