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宝
张石宝,男,1970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人物简历
出生年月: 1970年10月
1990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
1994年12月:以色列参观学习。
1999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9年9月-2004年12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职硕博连读研究 生。
2003年3月:日本爱知县参观学习。
2006年7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8年11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
(1) 植物的功能性状进化及适应;
(2)热带植物对零上低温的适应机制;
(3)植物引种驯化的生理生态基础
代表论著
张石宝,李树云,李存信. 2001. 云南省南亚热带地区冬玉米种植的生态生理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23: 109-114.
张石宝,李树云. 2001. 播种季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云南植物研究 23:243-250.
张石宝,李树云. 2002. 不同季节播种玉米的氮肥生产力和利用率. 云南植物研究24: 109-114.
张石宝, 李树云. 2001. 云南南亚热带地区亩产吨粮模式及其生态生理学研究. 广西植物21: 150-156.
张石宝, 李树云,尹树华,普琼芬. 2002. 冬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需求。广西植物22: 273-276.
张石宝, 尹树华. 2002. 氮对冬玉米干物质生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广西植物22: 543-546.
张石宝,胡虹,李树云. 2002. 花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和策略II: 花型、花期、观赏寿命. 云南植物研究24: 94-102
张石宝,胡虹,李树云. 2001. 花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和策略I:花色. 云南植物研究 23: 473-479.
研究方向
植物功能性状的适应进化
热带植物适应零上低温和季节性干旱的生理机制
植物引种驯化和保护的生理生态基础
社会服务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编委
《植物界 Ecology》、《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科学学报》审稿人
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兰属植物的生活型、光合途径及其生态适应(31170315),经费55万元,2012-2015年。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绿绒蒿属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30770226),经费30万元,2008-2010年。主持。
中科院“西部之光”面上项目:高山花卉绿绒蒿的引种驯化及其生理生态基础,经费20万元,2007-2009年。主持。
云南省应用基础面上项目:高山花卉绿绒蒿的引种驯化及其生理适应,经费5万元,2007-2009年。主持。
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热带花卉新品种选育”子课题“石斛属和蕨类植物的生理适应性研究”,经费7万元,2010-2012年。主持。
云南省应用基础重点项目:云南特色花卉兜兰品种选育及优良性状形成的生物学研究,经费55万元,2008-2010年。参加。
云南省强省计划项目:云南山茶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示范,经费115万,2008-2010年。参加。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杓兰属和兜兰属植物的保育及应用基础研究,经费20万元,2007-2009年。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断山区杓兰属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研究,经费19万元,2002-2004年。参加。
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高山花卉杓兰属和角蒿属植物的引种选育及栽培示范,经费60万元,2001-2005年。参加。
云南省基金项目:云南野生花卉杓兰属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经费6万元,2002-2004年。参加。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经费40万元,2003-2006年。参加。
科技奖励
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个人奖)
“蒙自县万亩吨粮配套技术研究”获199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五完成人)
“高山花卉杓兰属和角蒿属植物的引种选育及栽培示范”获2005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
参考资料
张石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