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是连云中学的前身,二十一中学的前身是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1942年3月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将领王仲廉在皖北、豫东、苏北、鲁南一代设防,继上海市、南京沦陷后,徐州市周围的苏鲁豫皖的大片土地沦入敌寇之手。王仲廉看到家乡徐州沦陷,青年失学,心中不安,遂创办“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1942年9月,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奉命改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首任校长佟菊圃。

创立背景

国立第二十一中学,作为安徽省太和中学的前身,其光辉的历史始于1942年的初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仲廉将军,这位在台儿庄大捷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抗日英雄,作为黄埔军校的首届毕业生,同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的副总司令及苏鲁豫皖边区二路挺进军的总指挥,他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在安徽太和这片热土上,创建了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战时中学,后更名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

1942年3月,王仲廉将军接到命令,立即指派其麾下的丁熙民总参议、仝菊圃参议以及秘书李厚庵,共同制定详尽的计划,并迅速展开筹备工作。当时,肖县中学迁至太和,经过慎重协商,决定以该校为基石,开始筹建一所新的战时中学。筹建处选址于太和县的徐禅堂,由丁熙民负责统筹全局,刘汉川和桑逸卿负责教职员工的招聘和教学组织,而李寿山和李厚庵则肩负起筹措物资和教室建设的重任。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徐禅堂校址已不足以容纳日益壮大的学生群体。因此,他们选择了城内西南角的山西会馆和徐氏祠堂的旧址,利用城砖和军事工程资源,开始建设新的校舍。55师和两个保安团承担了这一艰巨的建筑任务,从7月初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至1943年2月,终于建成了250间校舍。

在经费方面,学校的日常运营,包括办公、教职员工的生活、学生的食宿以及书籍等,每月需要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在成为国立学校之前,这些费用完全由王校长筹措。即便在成为国立学校之后,中央教育部每月仅提供十几万元的拨款,其余的资金缺口依然由王赓不遗余力地设法弥补。

成立之初

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的圆满完成,学校便开启了招收新生的大门。在苏鲁豫皖四省沦陷区,那些渴望知识的失学青年们,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纷纷不畏艰难险阻,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涌向太和县,渴望加入这所战时中学的行列。原本计划仅招收500名学生的校园,到了6月底,已经迎来了800名新生,而且仍有源源不断的青年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面对这一局面,王仲廉校长毅然决然地宣布:对于所有来自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学校一律敞开怀抱,绝不拒之门外。临时的供给问题,则由军需处负责筹措解决,确保每位学生每天至少能得到一斤粮食,并有相应的菜金供应。

到了8月,学校共录取了1920名学生,这一数字竟是原计划的近四倍。录取的学生中,年龄和水平参差不齐,既有男孩也有女孩。学校初步决定,在正式分班前,主要以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重点开展抗日救国、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相互了解,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进行了重新编班。学校分为高中、初中、师范、职业、女生五个部门,共计40个班级。高中和初中部设在校园本部,由教导处直接管理,不另设主任。师范部设在徐禅堂;女生部最初设在徐寨,后迁至太和县城内的徐家祠堂;职业部则设在附近的农村,每个部门都设有主任来负责管理。这样的安排,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也体现了学校对教育的全面关怀和细致入微的考量。

发展历程

1942年8月,教育部刘季鸿司长来皖北视察工作,王校长向教育部申请将苏鲁豫皖战时中学改为国立中学。9月接教育部电令苏鲁豫皖四省战时中学改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校长王仲廉、代校长丁熙民、教导处主任仝菊圃、总务主任王子石、总队长秦克明。10月初,山西会馆改扩建工作完成,新建、改建30多口教室和宿舍,新建围墙和大门,大门两侧书写“明耻、教战、树人、建国”八个大字。楼两侧书写“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八个大字。这都是当时国立第二十一中学的校训。1942年10月10日,隆重举行庆祝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开学典礼并挂校牌,从此,学校走上正轨,各部门工作有条不紊,各种文体活动分别展开。歌咏队、管弦乐队、篮球队等分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还组织了冬令营、春季运动会、话剧表演等。1943年5月4日青年节,学校组成代表队参加边区组织的论文、演讲、歌咏、篮球等比赛,各项比赛均获得优良成绩,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景象。1944年学校举行第二届初中毕业生考试,150名初三学生升入本校高中一年级,同时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

学校西迁

1944年,中条山战役以后,日寇占据京汉铁路,二十一中学陷入困境。教育部下令学校西迁至安全地区,经学校研究确定,西迁计划“人分批,路分段”进行,将学生分成三批:第一批以高中生为主,年龄较大,人数较少,受过军训,由军事教官带队,作为全校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二批为初中男女同学混合成一个中队另加学校的文件档案等,这批学生大约1200人,年龄小,困难多;第三批是师范部、职业部,他们年龄大,放在后面,可以清理一些善后工作。路分段即第一批到达河南省镇平县后,待二三批到达再作下步打算。1945年1月5日,前两批撤离人员通过京汉铁路,穿过敌伪封锁线,一路克服艰难险阻,终于陆续抵达河南镇平五里岗。余下100多位同学,自动组织西迁,也于春节前到达五里岗。春节后,日寇向豫西进犯,学校再度西迁。从五里岗出发,分成两路,向豫陕鄂边境荆紫关镇前进。3月到达荆紫关后,王校长电令朱大同来荆紫关,接任总务主任兼代校务,带领学生西迁。4月朱代校长带领同学向陕西南部山阳县前进,7月豫西战局稳定,根据王校长意见,将学校从山阳迁到离西安市较近的一座古城———蓝田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初中部同学在山阳城内庆祝抗战胜利;在太和的同学举校欢腾。8月下旬,第三届初中毕业生举行升学考试,升入本校高中一年级。

学校更名

抗战胜利后,所有机关学校尽皆恢复。国立二十一中学生,多为淮海地区子弟,当时渴望东返。王校长为解决学校复员回徐州市的交通问题,乃电子商务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陆福廷(原系黄埔军校第一期战术教官),蒙允拨一专车,乃于1946年夏迁往徐州。旋奉教育部令:将国立二十一中学改为江苏省立连云中学,暂住徐州。其他省籍同学复员到各省中学。1947年夏,江苏省立连云中学开始在连云港市、徐州两地同时招生。第一学年在连云港招了两个高中班、三个初中班。第二学年招高中、初中各两个班。到1948年11月,连云港解放前夕,全校已有9个班,约400名师生,因学校还没有全部搬迁,校本部仍在徐州市。在连云港墟沟的分部连云中学由教导主任孙杰主持工作。1948年11月7日,新海连地区解放以后,经新海连特区教育科统一调整,高中部学生全部考入新海连特区办的建国学校(培养革命干部),初中部转入新海中学初级中学。1948年12月徐州解放,还有一个高中班合并于徐州第一中学。至此,江苏省立连云中学终止。

国立中学的产生和发展

查中国近代教育史,1932年以前,有县设中学、府设中学、省立中学,尚无国立中学之说。自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地区流亡学生逃入关内,教育部随即于1932年在北平市设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这是国立中学产生的开始。该校后迁到南京板桥街道,实行公费制,食、宿、衣、杂等费用,皆由国家供给。“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各地先后有流亡学生及合并重组的流亡学校,皆称国立XX中学,当时的教育部为便于工作,改上述中学依地名命名为一律依序号命名,如将国立河南中学改为国立一中,国立四川中学改为国立二中,安徽太和的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遂命名为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另外还有少数没有编号的国立学校,如国立女子中学、国立华侨中学、国立师范等。由此可见,国立中学的产生是和日寇侵略、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抗日烽火中的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