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的历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校设置的社会主义大学所特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焦作矿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于1959年开始在第一届本科生中有计划地开设《中国现代革命史》(后改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政治理论教育课。在之后的数十年里,无论经历着什么样的政治风雨,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工作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在不断改革中坚持和发展至今,不仅是我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校人文政法类学科专业建设的发生地。
学院概况
开办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煤炭工业部批准,1985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政工管理专业大专班,1987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政治教育专业大专班;1988年至1991年,在上述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的同时,又通过煤炭行业和河南省地方委托培养的方式,连续招收了4届行政管理和政工管理两个专业的大专班;1992年至1995年连续4年招收了行政管理、政工管理、法学、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实用人才大专班”。1994年至1998年连续5届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业专科。2000年,开始转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随着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部和德育教研部两个二级机构合并的基础上,于1993年4月成立了社会科学系; 2006年3月社会科学系更名为人文山东政法学院。随着学院的不断壮大,根据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2008年10月校党委决定,学院新组建四个院系(即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公共管理系、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我院是组建院系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育建设,2009年11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政法学院合署办公。为了学校事业和学科的发展,2011年3月校党委决定,撤销政法学院,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校的一个二级机构,是教学研究性学院。学院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三是承担全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的部分教学任务。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与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学科招生权。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9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硕士学位59人;硕士生导师31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具有丰厚的基础。并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研究项目8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20多项;出版著作20余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为河南省优秀课程。本学院建有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有校级人文社科基地“大爱文化研究中心”、 “廉洁文化研究中心”。建有近200平方米的资料室,为服务教学、科研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有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的硕士生导师工作室,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专用场所;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完全能够满足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师一起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学术氛围的新型学院,为将我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本状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校的一个二级机构,其基本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二是本学院承办的本科和研究生各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形势政策与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审批。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9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59人;硕士生导师31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具有丰厚的基础。2006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研究项目4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荣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20多项;出版著作20余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程为河南省优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校级重点学科。“大爱文化研究中心”为校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
本学院建有近200平方米的资料室,为服务教学、科研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建有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有校级人文社科基地大爱文化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工作室。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的硕士生导师室,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了专用场所。本学院建有校外实 习基地3个,完全能够满足学院学生的实习需要。
机构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共有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
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西哲人智慧》、《人文修养与人文社科知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14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评为省优课程。近几年来,教研室老师主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研究”、“‘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辨----基于元哲学视阈的认知”等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大爱文化与大学精神》、《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论》等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助教1人, 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刘凤仙教授为全国优秀教师。
承担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成人教育等各层次学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生相关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河南省精品课程。2006年以来,教研室专兼职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为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教师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9项。
纲要与形势政策教研室
《纲要与政策》教研室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下属的一个教研室,根据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课程设置而成立。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教研室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教学团队。教研室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注重提升科研能力,努力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现有专兼职教师20余人,教研室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是一支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队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以及《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备法律知识》等选修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2010年5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被评为河南省优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