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港码头
青岛小港码头始建于1899年,位于大鲍岛西北端,市北区。最初由德国殖民当局控制,主要用于装卸军火和建筑材料。
历史沿革
青岛小港码头始建于1899年,位于大鲍岛西北端,中港以南。在那里兴建了两座防波堤。北防波堤长453米,顶部宽2.5米,底部宽35米,在基准水位上高度为5米,系二侧坡式防波堤,以防西北风。南防波堤长142米,顶部宽2.5米,底部宽30米,基准水位上高度为5米,系二侧坡式防波堤,以防西和西南风。港内1901年建成木码头1座,长150米,宽6米。木码头两边可停靠2艘小吨级海轮。码头上有铁路和干线联接,配有起重机装卸。1901年建成的小港口门宽100米,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
建成初期,码头由德国殖民当局直接控制,主要用于装卸军火、建筑材料等物资。此后逐渐为民船贸易港。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市后,从掠夺目的出发,考虑到大港从事外贸活动必须由小港这样的内贸港进行补充,以利胶济铁路影响不及的沿海货物的吸收和进出口物资的疏散,把小港建设放到重要位置。1916年12月开工兴建的小港堤岸工程,沿小港的北、东、南筑堤。1918年5月竣工,共建北岸740.7米,东岸481米,南岸526.7米,总长度达1748.4米。1920年,日占当局对小港进行了大规模疏浚,使较大型帆船安全停泊抛锚。同时兴建1座长158英尺、宽30英尺的浮码头,1921年4月完工。
港口设施
码头结构
一号码头与二号码头结构式类同,其主要结构及尺寸以一号码头为例:桥面为混凝土方块重力式结构,顶标高+5.5米,顶宽9米,长5米;底宽9米,长6.8米,底部为抛石基床。钢引桥,两架并放,钢结构,木板面,每架宽2米,长15.4米,高1.5米。浮码头为钢结构,长47.6米,宽10米,高1.9米,排水总吨位200吨。系船桥墩1座,混凝土方块结构,顶标高+5.3米,顶宽7米,长2米;底芝9.4米,底部为抛石基床。一号码头设计底标高-3.70米,两边可同时停靠100吨左右客货轮4艘,或300~600吨货轮2艘。
参考资料
青岛小港(青岛小港码头).义乌臻迎.2024-11-11
百年风雨话小港.网易.2024-11-11
青岛小港码头.个人图书馆.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