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莉草
芦莉草(学名:Ruellia tuberosa L.)是爵床科芦莉草属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45厘米。根具细长的块茎状隆起。叶对生,叶柄长达8毫米,无毛;叶片长圆状倒卵形,长4-8厘米,宽1.5-4.2厘米,两面无毛,基部楔形并逐渐变窄至叶柄,具有波状边缘。
花序腋生,疏松的二歧聚伞花序;花冠浅蓝色,长2.2-5.5厘米,漏斗状,5裂,裂片近圆形。蒴果无柄,受潮时会爆裂并飞出种子。花期12月-1月,果期5月-7月。
分布范围
原产于墨西哥。
栖息环境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
生活习性
耐旱和耐湿力均较强,喜高温,耐酷、生长适温22-30℃。不择土壤、耐贫力强,耐轻度盐破土壤。对光照要求不严,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
生长繁殖
芦莉草可用播种、插、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春、夏、秋三季都可进行。
播种
选择通透性好、肥沃的土壤作为播种基质,先将苗床土壤粑细、整平、压实,浇透底水,再将种子(种子较细)渗入2倍的细沙,充分搅拌后均匀撒播,播后覆盖塑料薄膜。种子发芽适温在20-25℃在温度过高时要强通风,在光照充足的中午前后,用60%的遮光网进行遮光,避免土温过高影响种子发芽率。播种后约5-8天出苗,待小苗长出2-3对真叶后移栽。
扦插
选用粗沙、沙土、渗沙的园土作为基质,从生长健壮的枝条上剪取5-10厘米的嫩稍作插穗,基部自节下斜削,剪掉部分叶片,保留顶端2-3片叶。将剪好的插条2/3斜扦于插床,插后浇透水,并覆盖60%遮光网,每天叶面喷水1-2次。在20-30℃的温度下,约8-10天生根,15-20天可移栽、上盆。
分株
可在春、秋季结合换盆或移栽时进行,将从生的植株分成多株带根的植株,上盆或移栽即可。
栽培
选地
栽培管理盆栽一般选用三号盆或16厘米营养袋种植,每盆1株,土壤宜疏松、排水透气性良好、富含腐殖质,上盆后每周施薄肥,后每10天施追肥1次,40-60天可出。
整地
地栽的在地栽前需对种植地块进行深耕,清除杂草等杂物,施足腐熟农家肥,将基肥与土壤进行深翻,再整平地块进行种植,地栽种植除冬季外均可进行,夏季宜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密度以每平方米2株成行种植为宜,栽后浇透水,生长期间正常管理即可,多年生的需在春秋两季进行追肥,植株老化时需强剪或翻种,促使新枝萌发,株形丰满。
危害与防治
芦莉草植株生性强健,病虫害较少发生。苗期注意预防猝倒病,加强通风,増加光照即可;生长期偶尔发生根腐病,多见于高温多湿季节,常导致根部腐烂,甚至造成植株成片死亡,主要防治方法为:①加强栽植地的排水;②用波尔多液每隔6天左右喷洒1次,连喷3-5次;③拔除病株烧毁,并用石灰液消毒病穴,以防蔓延。
用途
芦莉草可广泛应用于成片种植色带、色块镶边、花坛、自然花境、湿地水边等,但以片植或色带种植效果最佳。在中国厦门种植一次可保持2-3年,且一年有3季开花,效果甚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芦莉草 Ruellia tuberos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植物智.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