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在中越边境喀斯特石山地区,科学家们新发现一竹亚科新种,并给它取名“中越悬竹”。
发现过程
2018年5月,广西林科院高级工程师徐振国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同行驾车行驶在崇左市大新县中越边境喀斯特石山地区,突然看到道旁石灰岩的灌木丛下,长着一丛绿油油的竹子,像悬挂在石壁上的绿色瀑布,初看起来与常见品种有些不一样。
出于专业敏感性,徐振国一行爬上山坡观察。凑近仔细辨识后,发现这丛竹子跟射毛悬竹很像,但不同的是,竹丛正株主秆为绿色,实心,侧生的主枝非常发达,可以取代主秆。而且,它的鞘背面密密麻麻盖着褐色的斑点,叶鞘口长着长毛,䍁毛最长达40毫米。
徐振国一行采集标本、拍摄照片,赶回单位后,查阅了大量相关标本及文献资料,最终确定其为竹亚科悬竹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中越悬竹”。目前该新种仅在广西崇左市中越边境地区发现。
学术发表
2021年4月,广西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共同完成的论文,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Nordic Journal of 植物学》上发表,首次向世界公布中越悬竹。
发现意义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自然分布竹类繁多,特有、珍稀、濒危种类广泛。徐振国说,竹类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森林资源,长期以来缺乏全面系统研究,许多优异种质尚未得到发掘、保护和利用,许多珍稀特有竹种正处于濒危状态。从2018年以来,每年春季大多数竹类新笋萌发的季节,他们都会沿中越边境开展竹类种质资源调查。前述竹种的发现,为竹类多样性资源与石漠化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广西边境发现竹类植物新种“中越悬竹”.中国新闻网.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