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集》是一部以百花为题材的书籍,作者是姜炎。《百花集》书中有大量花的资料,作者积累长达20余年的全部资料,汇集了许多关于花的诗词,拍摄了数以千计的花的照片。

内容简介

梅花在人们的心目中,松树具有高尚的风格,不畏风暴严寒,无视霜雹冰雪,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在这漫天飞雪、万花纷谢的时节,与松、竹并誉为“岁寒三友”的梅花,却也挺立着傲干奇枝,喷红吐翠,透出阵阵清香。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严冬即逝,新春将临。这种情景,正如前人诗中所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梅,原产我国西南山区,是我们国家最古老的花卉,《诗经》中即有记载,迄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栽培历史。国内至今尚有数百年、千余年的古梅,如云南昆明黑龙潭的“元梅”、安徽滁州琅山的“宋梅”、浙江国清寺的“隋梅”等,都是驰誉海内的稀世之宝。而湖北省黄梅县有一株古梅,一年两度开花,人称“二度梅”。此梅树龄已有1650余年,比国清寺的“隋梅”还年长300年,人称曰“晋梅”,可谓国内古梅中的老寿星了。

梅的品种繁多,已超过200多个,总的分为花梅和果梅两类。果梅花多单瓣,花后结果,“望梅止渴”中的“梅”就是这种梅的果实。花梅是观赏梅的统称,花多复瓣,很少结果,习称春梅,有红梅、紫梅、绿梅、鸳鸯梅等名种。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枝形有立、卧、垂拂、龙游等状。

前人品梅,多以“斜、横、疏瘦与枯干老枝、怪而奇者为贵”。素有“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四贵之称梅花喜燥忌湿,好阳光,喜肥,耐寒,摄氏零度不致冻死。要年年翻盆,剪除老根,换上新土,才能年年开花。水的管理应掌握不干不浇,见干见湿,过湿叶黄而脱落。平时叶片脱落会影响开花,秋分时花芽已经形成,脱叶对花已经没有影响。盆梅的管理,关键在于整枝,此道不通,难望长好。梅之花芽,概生于当年新枝。新枝长,花芽少;新枝短,花芽多。老枝偶有隐芽长出短枝,也能开花。修剪就是根据这个规律进行的,万万不能因可惜而不剪。

梅的用处颇多,食用梅的果实是制梅干、盐梅、梅醋、梅酒的原料。有名的“陈皮话梅”是开胃的上好食品,“酸梅汤”更是暑天人们喜饮的软性饮料。《梅花》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科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不须檀板共金樽。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我爱花,20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花的资料,汇集了许多关于花的诗词,拍摄了数以千计的花的照片。花是美的,诗是美的。我从花海中取了100种,又选择了吟咏她们的100首诗词,再配上100篇关于这些花的轶事、趣闻以及栽培知识的文章,成就了这本《百花集》。

当这本书完稿之后,有朋友提议请名人写序,我摇了摇头;有朋友说请名家题写书名,我笑了笑,婉言谢绝。我想起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板桥郑在他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一文中的话:“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细细琢磨,颇觉在理。照片,自己拍摄的;诗词,自己选取的;文章,自己编写的,何以非要“借光”而不可呢?所以,无“序”亦无“跋”。书名也是自己信手写来,虽不胜名家手笔,却也觉得坦然。

本人自幼酷爱书画,奈因家境贫寒,无力就学。初中毕业后,踏上社会,有幸从事摄影工作,并且得到了老师的指点、友人的帮助。偶有作品问世,也曾在国内外获奖。但对《百花集》的编,实在是自不量力。特别是文章的编写,前前后后,整整耗了我三载心血。百幅照片的制作,从选片到放大到精选,又占去了我半年多的时间,并且经历了一个炎热的夏天。尽管如此,我深知此书还存在着种种不足,诚望得到朋友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在编写本书的部分文字时,参阅了《花镜》、《广群芳谱》、《本草纲目》、《群芳备祖》等书和我国近年出版的花卉知识、诗词方面的书籍以及期刊、报纸,特此说明,并向有关作者致谢。本书蒙徐味、宋亦英二位老人和詹亚园先生厚爱,忙里偷闲,为书中部分花卉撰写了诗词。同时得到了诸位友人的热情帮助。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姜炎,1992年12月20日于淮北市

参考资料

百花集 (豆瓣).豆瓣读书.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