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底,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圪垯川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目前已发现并清理的遗迹单位分布情况判断,遗址所在台地南部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至马家窑文化的灰坑、墓葬、房址、灶址和窑址等各类遗迹。
遗址简介
为配合甘肃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3月至4月,对圪垯川遗址进行了8万平方米钻探,确认各类遗迹共306处,包括墓葬、灰坑、窑址、房址和灶址等。考古勘探结果和地表采集遗物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很长,文化内涵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为全面保护和深度揭示该遗址的价值内涵,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开展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发掘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发掘面积为2.7万平方米。
挖掘时间
2020年至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遗址状况
圪垯川遗址从仰韶文化早期延续至仰韶文化晚期,年代距今6100年至5600年。其中仰韶文化早期史家类型时期的大型环壕聚落保存较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外围发现三道环壕,中心区为一处广场,围绕广场呈向心状分布三组房屋,共计100余座,每组房屋由1座大房屋(约100平方米)和数量不等的中型房屋(约20-50平方米)、小型房屋(20平方米以下)组成。房屋间发现数座袋状窖穴,最大一座位于中心广场,容积约60立方米,底部保存近0.4至0.6米厚的碳化粟黍遗存。钻探发现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
发掘文物
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陶器以软陶泥为主,包括尖底瓶、平底钵、葫芦瓶等,还发现一件玉权杖首。炭化植物遗存鉴定以粟黍为主,且以黍为多。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遗存鉴定主要为家养动物猪、狗和野生动物鹿、狍等。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圪垯川遗址: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聚落遗址,发现的大型储粮窖穴及粟黍遗存,对研究仰韶早期农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2年3月,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
参考资料
圪垯川遗址.中国新闻网.2021-06-02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 这五处遗址入选.https://www.toutiao.com/a7036555877734121991/?chan.2021-12-17
2021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将出炉,三星堆等项目入围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