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榄(学名:橄榄属 bengalense Roxb.)是橄榄科橄榄属植物。乔木,高可达25米。方榄果可食。
形态特征
方榄是橄榄科橄榄属的乔木植物,高15-25米,胸径75-120厘米。小枝粗1-1.5厘米,有皮孔,幼部被稀疏的灰色短柔毛;顶芽粗大,被黄色柔毛;髓部厚,周围有封闭的柱状木质部束。有托叶,着生于叶柄上距叶腋0.5毫米处,钻形,被柔毛,早落,但托叶痕凸起可见。小叶5-6(-10)对,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4.5-6厘米,坚纸质,叶面无毛,背面被柔毛,脉上被平展的硬毛及柔毛,有时几无毛;顶端骤狭渐尖,尖头长1-1.5厘米;基部圆形,偏斜,常一侧下延;边缘波状或全缘;侧脉18-20(-25)对,弯拱,在背面凹起。
花序腋上生,雌花序不详。雄花序为狭的聚伞圆锥花序,长30-40厘米,近无毛,分枝长3-4厘米,稀疏的二歧分叉,具花约7朵。花长约7毫米,近无毛;萼长2毫米,雄蕊6,无毛,花丝合生一半以上。花盘在雄花中为管状,高1.5-1.8毫米,边缘和外侧密被直立的硬毛,在雌花中环状,3浅裂,流苏状。雌蕊在雄花中小,密被绒毛。果序腋上生(距叶柄基部2-3厘米)或腋生,总状,长5-8厘米,具果1-3。果萼碟形,3浅裂,直径约8毫米,裂片稍反卷。果绿色,纺锤形具3凸肋,或倒卵形具3-4凸肋,顶端急尖或截平至下凹,遗有宿存柱头,长4.5-5厘米,粗1.8-2厘米,无毛;果核急尖至钝或下凹,切面锐三角形至圆形,核肋常突出达0.5厘米,核盖厚1.5-3毫米,有中肋或无,种子1-2,不育室轻度或强度退化以至消失。果期7-10月。
该种叶的形状、大小、毛被和果的形状均有较大变异。如小叶有长圆形、披针形、卵形以至倒卵形等,果为纺锤形或倒卵形,具3个或4个凸肋,横切面为锐三角形至圆形,核盖有明显的中肋或无,果顶端急尖、截平或下凹。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云南省(西畴县、屏边苗族自治县)。越南和盂加拉国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方榄生长在海拔400-1300米的杂木林中。属热带树种,喜湿热环境,中国广西仅自然分布与最南部的热带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谷底,能耐0℃左右的极端低温,但是苗期忌霜冻,喜欢疏松肥沃土壤,村边宅旁多有种植,在贫瘠土、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耐干旱,少土的石灰岩山坡甚至石崖都能很好生长。喜光,幼树稍耐荫,多散生与村屯周边阔叶林或湿润的山谷杂木林中,方榄为上层乔木树种。
栽培与繁殖
选地栽植:方榄喜光、喜肥沃湿润立地,应选择石山谷地、洼地、山坡下部栽培,亦可作为四旁植树树种。生长快,整地规格宜高。穴状整地,规格50厘米×50厘米×30厘米。早春或雨季栽植。
抚育管理:幼树生长较快,应加强抚育,每年铲草松土2次,清除杂草和恶性藤蔓,连续3年即可成林。
方榄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采种与种子处理:方榄果期10-11月。果实成熟盛期上树采摘,也可用竹竿敲打或摇动树枝,将果实震落后在地面上收集。果肉与果核不易分离,外果皮和中果皮可以生食,脱出果核;也可以将果实淋湿堆沤,待果皮呈腐烂状时装入竹筐置于水中冲捣,洗净后即得果核;亦可将新鲜果实用沸水浸5分钟,果核与果肉分离,剥取种子,中和晒干后即可播种或贮藏。种核千粒重4500-5100克。果核坚实,运输或贮藏均较易。1个月以内的短期贮藏可以不做任何处理,堆室外即可。较长时间的贮藏需混以湿沙或用湿沙同种子分层堆积贮藏,贮藏期为4-6个月。
播种方法:播种育苗,种子休眠现象不明显,发芽时的日均温度约在18℃以上。种核坚硬,影响发芽,可采取下列措施催芽:将果核置于烈日下的水泥或石板地面暴晒,并趁热置于冷水中浸泡,使得果核外表发生裂纹,播后易于吸水、或将种子置于湿沙床中,种子萌发后再移至圃地培育。播后1月发芽,多数果核发芽1株,少数发芽2-3株。可分开移植。苗木生长快,容器育苗可培育半年苗,雨季造林,裸根1年生苗造林亦有较高成活率。
主要价值
方榄果可食,亦可榨油,油用于制肥皂或作润滑油。方榄木材加工性能良好,适用于建筑、船侧板、车厢、枕木、包装箱盒、家具、农具、胶合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