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四照花
日本四照花(学名:Cornus kousa F. Buerger ex Hance),又名白毛四照花,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落叶小乔木。原产朝鲜和日本,中国东南各省、中国长江流域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均有栽培。性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耐寒力,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日本四照花树形整齐,初夏开花,白色总苞覆盖满树,光彩耀目,秋叶变红色或红褐色,是一种美丽的庭园观花树种。木材坚硬,可作农具和工具柄;成熟聚合果为酿酒原料。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小枝纤细,幼时淡绿色,微被灰白色贴生短柔毛,老时暗褐色。叶对生,薄纸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12厘米,宽3.5-7厘米,先端渐尖,有尖尾,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全缘或有明显的细齿,上面绿色,疏生白色细伏毛,下面淡绿色,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具黄色的绢状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出,侧脉4-5对,在上面稍显明或微凹下,在下面微隆起;叶柄细圆柱形,长5-10毫米,被白色贴生短柔毛,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
头状花序球形,约由40-50朵花聚集而成;总苞片4,白色,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两面近于无毛;总花梗纤细,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花小,花萼管状,上部4裂,裂片钝圆形或钝尖形,外侧被白色细毛,内侧微被白色短柔毛;花瓣和雄蕊未详;花盘垫状;子房下位,花柱圆柱形,密被白色粗毛。果序球形,成熟时红色,微被白色细毛;总果梗纤细,长5.5-6.5厘米,近于无毛。种子近卵圆形,种皮黄褐色。经测定其种子千粒重为55.471克,含水量为9.8%。其胚乳外有一层内种皮,呈黄色,胚白色,结构完整,有2片重叠的子叶、胚轴及胚根,整个胚长约占种子的2/3,胚轴、胚根呈圆柱状。
产地生境
原产朝鲜和日本,中国东南各省、中国长江流域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均有栽培。性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耐寒力,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生长习性
日本四照花3月下旬开始发芽,4月上旬展叶,4月下旬形成花序,5月上旬为始花期,5月中旬为盛花期,6月上旬为终花期;9月中旬果实开始成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果熟期,11月中旬为果实成熟盛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逐渐散落。
主要价值
观赏:日本四照花树形整齐,初夏开花,白色总苞覆盖满树,光彩耀目,秋叶变红色或红褐色,是一种美丽的庭园观花树种。配植时可用常绿树为背景而丛植于草坪、路边、林缘、池畔,能使人产生明丽清新之感。因日本四照花叶片秀丽,花朵奇特,尤以其4枚苞片光彩照人,而其聚花果又长存枝头,经冬红艳,是园林中不可多得的观赏树。但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难以生存。
经济:日本四照花的木材坚硬,可作农具和工具柄;成熟聚合果为酿酒原料。
下级分类
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 chinensis (Osborn) Q. Y. Xiang)与日本四照花的区别在于叶为纸质或厚纸质,背面粉绿色,花萼内侧有一圈褐色短柔毛。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区。生于海拔600-2200米的森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果实成熟时紫红色,味甜可食,又可作为酿酒原料。
5.‘日本美人’(Satomi),总苞片红色或粉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