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者之一。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人物经历

2022年4月,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

1、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2、病菌入侵和植物蛋白质组学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菌的特征决定了植物对其响应(先天免疫)主要发生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对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征(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如细菌的鞭毛蛋白Flagella和伸长因子EF-Tu。这个层面的识别可以启动基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或受体似蛋白的信号传递,从而激活抗性基因的表达(PAMPs triggered immunity, PTI)。另一个层面上是对病菌内的致病因子(effector)的识别。这个层面的识别会激活更强烈的反应,典型的反应是细胞编程性死亡(或称“超敏反应”)。这一类的反应主要是抗性基因(R基因)的启动,称之为ETI (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 ETI)。

在众多植物先天免疫模型中,植物膜蛋白RIN4和病菌的分子互作机制被研究最为透彻。在近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植物受体似激酶家族VII的一个蛋白RIPK可以特异性地磷酸化RIN4。磷酸化的RIN4可以被抗性基因RPM1识别从而启动ETI。植物受体似激酶VII是一个大家族,由于其参与了植物先天免疫,我们将用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的办法寻找这些植物中同源基因作用的蛋白,分析其在植物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由于病菌和植物互作主要发生在细胞质膜上,对病菌入侵信号识别的受体和受体似蛋白大多分布在细胞质膜上,因此对膜蛋白及其结合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现有的技术可以获得非常纯的细胞质膜,结合先进的质谱技术,使得我们能够鉴定和分析病菌侵染后膜蛋白组学的变化。通过对膜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揭示膜蛋白及其作用蛋白在植物抗病中的意义和机理。

个人经历

Ø 1995年9月-1999 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药用 植物专业,本科;

Ø 1999年9月-2004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专业,博士;

2004年8月-2006年12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博士后

2007年1月-2007年6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

2007年6月-2010年2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

2010年2月-2012年3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项目科学家

2012年2月-至今: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百人”计划

学术兼职

国际植物和微生物分子互作学会(MPMI)会员, 植物界 Physiology, PloS One和Plant Science等杂志审稿人

主要论文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24-08-25

中科院人事任免.今日头条-陕西法制网.20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