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周肇基

周肇基

周肇基(1902—1922),又名本岐,庐江县常丰乡朱陈村(现同大镇连河村朱陈二组)人。民国8年入省立一中读书。

人物简介

“五四”运动影响到安徽时,积极声援并参加学生的爱国行动,协助成立安徽学生联合会。民国10年(1921)6月2日下午,率省立一师、一中学生结队前往省议会,抗议军阀倪道粮削减教育经费,军阀下令军警打伤刺伤50多名学生,肇基等同学赤手空拳、毫无畏惧地与军警搏斗,被议会守门卫兵刺伤倒卧在地,遍身鲜血,造成“六·二”惨案。惨案发生后,芜湖市合肥市宣城市凤阳县等地学生罢课声援,京、津、沪学生及安徽旅居外地的学者名流纷纷驰电声援,家乡庐江中学学生上街游行,并成立“六·二”惨案后援会。

死因分析

肇基受伤后被送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抢救治疗,8月1日忽大吐血,生命垂危,不幸于民国11年11月10日卒于省城寓所,年仅21岁。12月10日省城安庆市举行万人追悼大会,市民摆香案祭奠,情景悲壮。会后,灵柩葬于合肥菱湖公园,并建“姜周墓祠”,原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为墓祠题写“醒皖第一声”的匾额。

姜周墓祠

12月上午8时,棺枢在军乐队的哀乐中从同善堂出发,送葬的共有一万多人,有的手攀挽联、有的手持执,沿路不少市民以香案祭奠,情景悲壮。至下午二时,周肇基的棺枢才到菱湖门外,与烈士姜高琦并葬,定名曰“姜周墓”。不久,在“姜周墓”前方建成了“姜周祠”。

1925年春,省立第一师范蔡晓舟等倡议并重修了“姜周墓祠”,首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题写了“醒皖第一声”的匾额。一九三四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陈东原等倡议再修,墓亭祠字,焕然一新。墓祠有楼,可以跳远,下层墙壁嵌有姜、周二烈士及周夫人遗像石碑。墓祠南面,左右各有一亭,一为姜高琦血衣亭,一为周肇基热血亭。墓前丰碑数对,均题有联语。祠和亭皆题词满目,墓祠附近,设有农场、小学、茶园、茶馆,作为墓祠环境的点缀,且为瞻仰者休息之用。墓祠之南,建有人行马路,通向环城路,于其交叉点,树立碑柱,作为瞻仰路标。每年清明节冬至,祭者如云,游览凭吊,颇称极盛!

抗日战争暴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安庆市,“姜周墓”和“姜周祠”毁于日寇之手,墓祠旧迹,荡然无存。如今到菱湖公园游览的人,亦早已不知“姜周墓”和“姜周祠”、所在的位置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