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县,古县名,今南雄市

唐朝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关市(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区)和连州市。韶州辖曲江、仁化县乐昌市始兴县、浈昌(今南雄)六县。五代十国,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北江领域增设英德市(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俱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

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赵祯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

宣和二年(1120年)赐保昌为郡。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领保昌、始兴县两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辖保昌、始兴两县,属广东道。

洪武二年改行中书省,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南雄府属相随。南雄府位于广东省北部,“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正文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在浈昌县置南雄市,宋开宝四年改为南雄州,明洪武元年置府,清嘉庆十二年改为直隶南雄州,民国时改为南雄县,隶属广东。建国成立后,沿袭不变,1996年撤县设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