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盘羊(学名:Ovis collium)是洞角科盘羊属动物,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北部地区。体型大小与天山盘羊相似,通体一般呈明亮的深棕色或黄褐色。雄性肩高可达120厘米,体重可达200千克。雄性的弯角粗大,长达1米以上,向下扭曲呈螺旋状,外侧有环棱;雌性的角非常短,而且弯度不大。是群聚动物,其习性与其它野生绵羊一样。在发情期外雄羊和雌羊各自形成约5至10头羊组成的群。发情期在冬季,这样幼羊可以在春季出生。以草和树叶为生。

形态特征

哈萨克盘羊躯体粗壮,体长1.2-2米,肩高90-120厘米,体重65-185千克,肩高等于或低于臀高。头大颈粗,尾短小。四肢粗短,蹄的前面特别陡直,适于攀爬于岩石间。有眶下腺及蹄腺。乳头1对,位于鼠部。通体被毛粗而短,唯颈部披毛较长。体色一般为褐灰色或污灰色,脸面、肩,前背呈浅灰棕色,耳内白色部浅黄色,胸、腹部,四肢内侧和下部及臀部均呈污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于其他各处,尾背色调与体背相同,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

雌雄均有角但形状和大小均明显不同。雄性角特别大,呈螺旋状扭曲一圈多,角外侧有明显而狭窄的环棱,雄羊角自头顶长出后,两角略微向外侧后上方延伸,随即再向后下方及前方弯转,角尖最后又微微往外上方卷曲,故形成明显螺旋状角形。

分布范围

哈萨克盘羊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存在于哈萨克斯坦中部的哈萨克丘陵以及该国东北部与中国接壤的塔城地区沙吾尔山

栖息环境

哈萨克盘羊在一些地区,如蒙古南部戈壁大漠、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地区,生活在低海拔、半干旱地区。通常避开森林地区。更喜欢占据缓坡的开阔地带。哈萨克盘羊的生物学与居住在高山上的其他盘羊种群显著不同。在北美大平原地区很常见。该物种几乎不会发生垂直迁移。哈萨克斯坦高地的山脉很少比周围的平原高出300-400米,因此盘羊每天可以很容易地向下移动到底部并向上移动到顶部。在哈萨克斯坦的高地,盘羊栖息在不同的景观中,从高山到丘陵平原。

生活习性

哈萨克盘羊产羔后,雌性通常占据更陡峭(悬崖)的地形。以草、莎草和一些草本植物和地衣为食,它们经常从开阔的泉水和河流中饮水。

生长繁殖

哈萨克盘羊在秋末和初冬发情交配,交配是一雄多雌的;许多配偶之间可以在一个季节发生多次交配。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将与众多雌性交配。并在此期间游荡。妊娠期150-160天,次年5月至6月产仔,每胎产仔1-3只。幼仔适应环境的本领很强,出生后毛一干便能直立起来吃奶,几小时后即可随雌盘羊活动,在断奶前的前4个月,幼仔体重迅速增加,体型增加。肌肉张力和协调性在护理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1月龄左右开始吃草,哺乳期大约持续半年以上,1-2岁性成熟。寿命约为10-15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在2006-2007年的调查中,哈萨克盘羊在比以前看到过的地方要大得多的地区被观察到,即使是在非常小的山丘上。在1990年代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可以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和中部观察到哈萨克盘羊在其原栖息地恢复,总面积超过140,000平方公里。

物种学史

哈萨克盘羊曾经被视为盘羊(Ovis ammon)的一个亚种。2019年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视为独立物种,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其作为独立物种。但截止2021年2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仍将其列入盘羊的亚种之一。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