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笔鹤顶兰(学名:Phaius columnaris)是兰科鹤顶兰属下的一种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省北部、贵州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南部。仙笔鹤顶兰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可进行栽培。
形态特征
仙笔鹤顶兰植株通常高约1米。假鳞茎深绿色,挺直,粗壮,圆柱形,长约15-40厘米,粗3-5厘米,具数节至10余节。叶通常6-7枚,互生于假鳞茎的上部,纸质,椭圆形,长30-70厘米或更长,宽9-13厘米或更宽,先端渐尖,基部收狭并扩大成鞘;叶鞘互相包卷而形成假茎。
花葶黄绿色,出自假鳞茎基部的第一个节上,直立,粗壮,圆柱形,长约20厘米;花序柄粗8-13毫米,被3枚鞘;总状花序长3.5-11.5厘米,具多数花;花苞片黄绿色,卵状三角形,长约1.8厘米,早落。
花梗和子房长2-3.5厘米,疏生褐色毛;花不甚张开;中萼片乳白色带绿色先端,近长圆形,长4.2-4.5厘米,宽约1.3厘米,先端锐尖,具5条脉,无毛;侧萼片镰刀状长圆形,长3.5-3.8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锐尖,具5条脉,无毛。
花瓣乳白色,镰刀状长圆形,长3.3-4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锐尖;唇瓣贴生于蕊柱基部,近圆形,长2-3厘米,宽2-2.5厘米,前部稍3裂;侧裂片背面乳白色,内面乳白色带橙红色的晕,围抱蕊柱;中裂片橙红色,很小,前端边缘皱波状。
唇盘具2-3条黄色的龙骨状脊,无毛;距黄绿色带白绿色条纹,狭圆锥形或角状,长4-7毫米,粗2-3毫米;蕊柱乳白色,正面具橙红色条纹并疏生白色长毛,扁棒状,向前弯,长约2厘米,上端扩大;蕊喙厚,三角形,不裂;药帽乳白色。花期6月。
分布范围
仙笔鹤顶兰生于海拔230-1700米的石灰山林下岩石之间的空隙地上。产中国广东北部(英德市)、贵州省西南部(望谟县)和云南省南部(勐腊县)。
生活习性
仙笔鹤顶兰性喜温暖、湿润、半荫蔽的气候,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忌干旱,忌瘠薄,轻耐寒冷,生长适温为18-25℃。
冬季相对休眠,保持盆土微潮,不宜浇水太多。越冬温度应在6℃以上比较耐寒,冬季室温10度以上就不会受害。有时叶片受冻后可将叶片剪除,温度适宜时假鳞茎可以正常长出新叶并开花。
栽培
仙笔鹤顶兰可通过无菌播种和组培法大量繁殖;一般以分株繁殖为多;常在春季新芽萌发前或开花后暂短的休眠期结合换盆进行分株;生长健壮的植株2-3年可以分株一次;将植株从盆中倒出,去掉旧营养土,再将生长密集的假鳞茎丛小心分开,分盆的条件是必须有2个以上的假鳞茎,或使每3个假鳞茎成一丛,并带有新芽,这样不影响开花。
栽种
盆栽基质可用4份腐殖土、1份河沙或直接用碎苔藓或泥炭土3份、沙或碎苔藓1份;于春季新芽萌发之前换盆或换土;盆栽时盆下部1/4-1/3填充粗颗粒状的碎砖块、碎瓦片,以利盆土排水和透气;盆栽也可用园土、砂和腐叶土各1份混合使用,并施粪干或豆饼作基肥。把有新芽的假鳞茎一面向着盆沿,并留出生长2-3年的位置,栽种深度以使假鳞茎的下部1厘米左右埋入土中为宜。
施肥
由于该植物枝叶茂盛,生长势较强,需肥量比较多,除在培养土中添加部分基肥外,在生长旺盛期,应每2-3周追施一次液体肥料,秋末气温降低后停止施肥。
浇水
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夏季除保持盆土湿润外,还要经常周围喷水,以提高空气湿度。花后,植株有一个休眠阶段,此时,要适当控水,不要太潮。
光温
温光调控。春夏秋之季可遮光50%左右;冬季不遮光或少遮光;在家庭室内可放在靠近向阳的窗子附近,最好每日有2-3小时的直射光;露地栽植射阳光有害,因其叶片较薄,会因日灼而变成褐色;夏天应盖遮阳网适当遮光;通常在中温或高温温室越冬,夜间最低温度在12℃以上;但据介绍栽培最普及的大花鹤顶兰抗寒能力较强,可短期忍受4℃左右的低温
。休眠后,新芽萌发,可每月施2-3次15%的饼肥水。10月下旬入室后,要保持5℃以上的温度和较好的光照,温室内温度保持12℃左右,则2-3月开花。
保护
仙笔鹤顶兰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用途
仙笔鹤顶兰花期长,具芳香,是很好的室内盆栽花卉。这个属大约有50个物种,大多为地生兰,株型较大,有的株高可达1米,叶片也很大,有的种类叶片长达50厘米。鹤顶兰喜光,在亚热带地区,可以在直射阳光下生长,但气温不要太高。
鹤顶兰的花序也很大,有时从假鳞茎中抽出的花葶就长达90厘米,每个花葶上生长着十几朵花。植株大,花朵中等大小,其呈管状的唇瓣非常有特色,极具观赏价值。鹤顶兰还具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气息,是人们喜爱的盆栽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