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京惨案

南京惨案

1927年3月24日,因北伐军攻入南京城,士兵实施抢劫,波及多国领事馆和侨民,英、美等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下令军舰炮轰南京,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事被称为南京惨案,又名宁案。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第2军、第6军和第40军进占南京,守城的北洋军阀张宗昌所部直鲁联军中山码头渡江北逃。在此期间,南京城内的暴乱士兵和地痞流氓实施抢劫,波及外国领事馆和侨民,包括金陵大学副校长美国人文怀恩在内等多名外侨伤亡。英、美等国即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下令停泊在下关区江面的军舰炮轰南京,造成城内军民2000余人死伤,焚毁房屋财产无数。事后,英、美等国不顾武汉国民政府的抗议,反于4月11日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惩凶、道歉、赔偿等无理要求。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开始与美、英等国谈判。

1928年3月30日,中美签订解决宁案换文,国民政府同意了美方提出的惩凶、道歉、赔偿的要求。8月9日,仿照此前中美解决宁案的模式,中英之间以外交部长王正廷和驻华公使蓝普森互换照会的形式,达成解决宁案的协议。随后,南京政府与法、意、日等国以相同的方式签订了解决宁案的协定。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部赔偿美方,华币887307元5角8分,美金55127元3角2分。赔偿日方华币75万元。赔偿英方华币2568917元7角9分。宁案解决后,美英等国家陆续承认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打破了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事件经过

北伐南京

1927年2月上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决定了攻略南京、肃清长江下游的作战计划,任唐生智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何应钦为东路军总指挥,自兼中央军总指挥。又分中央军为江左、江右两军,由李宗仁任江左军总指挥,以东下进取安庆市为近期作战目标由程潜任江右军总指挥,以东下略取芜湖市为近期作战目标。3月初,安庆、芜湖、当涂县相继克复,江右军逼近南京。3月12日,蒋电令何应钦部向常州、镇江市苏州市之敌攻击,“截断沪宁路后,再围攻南京与上海市”。15日,江右军已进至离南京25公里的秣陵关。21日,第六军第十七师占领离南京仅10公里的江宁镇。与此同时,东路军也顺利推进,截断了沪宁路,沪宁路沿线之北洋军狼狈向镇江、南京逃窜。此时,南京已处于北伐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3月23日,北洋军江南总司令褚玉璞曾想将驻守在南京城内六七万士兵调赴中华门外布防。然此计划已无法实行,南京城内,军心动摇,官员纷纷逃跑,连南京警察厅厅长赵永平也不知去向。国民革命军秘密派驻宁垣的军事特派员章杰一干人等,乘警厅无人负责之机,巧妙地掌握了警厅及岗警队伍。章杰等召集了各区警署署长联席会议,督促警界布置扰乱敌人、迎接北伐军到来的各项措置。章等以会议公推出的中区警察署署长黄桂芳暂行代理南京警察厅厅长职务,并督促黄“令各区岗警假传命令,使城内敌军退往下关,一面由侧道开枪示威,宣传北伐军大队业已入城,使乱其军心”。同日,困踞城内的北洋军,开始逃跑,南京城防司令褚玉璞本人也逃往瀛洲旅馆。3月24日7时起,国民革命军大部队攻略南京。

北伐军大队由中华门入城,随后开始抢砸。有穿着军服的士兵在城内洗劫,被劫掠对象包括外国领事馆、教堂和外侨住宅等。约五十名穿着军服的士兵持枪闯入日本领事馆,枪击、殴打领事馆工作人员,并逐间洗劫达三个小时。英国领事馆亦遭到袭击,总领事杰尔斯被枪伤,馆官员施蒲亚大尉受伤,港务官胡布氏、医官史密斯博士及水兵克诺克斯氏毙命。

炮击南京

3月24日,美国驻南京领事戴维斯带领美侨离开领事馆,到江边的埃克森美孚内避难,但因该处亦陷入“危险状态”,故“请求”美舰开炮援护。下午3时37分,停泊下关江面的美国炮舰343(即“诺亚”号)、355(即“泼利司登”号)及英国炮舰“良美拉尔特”号,开始炮击,直至5时许,世界红十字会江宁分会会长等至江岸,要求停炮时,英、美兵舰才停止发炮,先后计发炮弹百余发。

各国交涉

英、美兵舰停止炮击后不久,英舰用摩托小轮驶至江边,将中国红十字会江宁分会会长等接至舰上。英、美等提出矛头对准首先到达下关的北伐军将领张辉瓒,提出要求:一、由张辉瓒师长立即下紧急命令保护外国人。二、张师长禁止士兵射击,并亲赴美国军舰商议外侨损害情形。三、25日上午10时,派兵护送在城内的外侨至江岸。四、如上列情形不能实行,即严厉对付,并以南京下关为军事区域。张辉瓒将上述情况报告程潜。25日,程潜作出回复,允诺保护外人,并派兵护送外侨至江岸登舰,但严正拒绝了要求张辉瓒赴舰商议的要求,明确要求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并谴责英美军舰炮击“损害我国生命财产不少”,还指出“残敌骚扰外侨生命财产,革军当然不能负何责任”。在南京城外指挥北伐军的蒋介石得知后,立即派参议员林石明前往日本驻芜湖领事馆进行解释,希望让日本向英美两国传达,“在南京之英美军舰,向南京开炮,其原因不详,但南军对英美两国并无敌意。”随后,为了安抚英美等国的情绪,蒋介石亲自前往南京同列强进行交涉。

3月25日,蒋介石抵达南京下关之后,立即召见程潜给予指示,“对于无论中国军队或流氓,损害外侨生命财产,均须负责查明其确实情形,予以外侨以满意之解决”。蒋介石还派遣调查委员会在南京进行秘密调查。3月26日,蒋介石赶往上海市,到达了法租界的交涉署,对列强表示“绝不用武力改变租借的现状”。对于蒋介石的举动,一直保持中立姿态的日本立刻站出来进行协调,并且告知英美认为宁案的发生责任实际上是由于革命军内的共产党所为,为蒋介石解释和开脱。而后共产党和苏联则成为了蒋介石和英美对外解释宁案原因的统一口径。

3月31日,蒋介石在南京会见了外国记者,发表了对外谈话。首先,蒋介石对宁案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其次,在谈到革命军对外主张时,蒋介石表示国民革命军对外侨生命财产负完全保护责任,如有伤害外侨生命财产,决当赔偿。最后,在谈到列强最为关心的租界问题时候,蒋介石做出了承诺“取消不平等条约及收回租界,决不使用武力及暴动”。同日,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召见英美驻汉领事,对炮击行为表达抗议。4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宁案,陈友仁在会议上坚称该案系北洋军有意所为并嫁祸给国民革命军。会议决定发表宣言,声明宁案“应由英国的保守政府及北方军阀负责”。同时,为了避免英国和日本联手,出现帝国主义联合武装干涉革命的局面,武汉国民政府还采取了分化英日的措施,尤其是安抚在汉口的日本侨民。4月11日,英法美意日五国向蒋介石和武汉国民政府提出了外交通牒,要求“一、对于杀戮伤害侮辱及物质上之损害负责之军队指挥官及关系者全部适当处罚。二、民军总司令应以书面道歉,书中应含有将来对于外人生命财产,无论以任何形式均不侵害骚扰之明白约定。三、杀伤及损害之完全赔偿”。次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宁案成为了蒋介石发动反革命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4月18日,蒋介石便宣布在南京成立新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与武汉国民政府相比,蒋介石的外交路线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蒋介石本人更将争取列强的承认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而宁案则继续成为了蒋介石打破外交孤立的突破口。为了满足列强对宁案惩凶的要求,4月底,蒋介石解除了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林伯渠的职务,解除了参加攻占南京的第六军第十九师的武装,逼迫程潜去了武汉。5月初,蒋介石任命有西方背景的伍朝枢就任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与英美等国进行非正式接触,基本上接受了通牒要求。与此同时,为了扶持蒋介石,列强在对宁案处理上,一方面减轻对蒋介石的施压,另一方面继续孤立武汉国民政府。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任命了黄郛为外长,负责处理宁案相关事宜。黄郛提出了宁案与修约同时解决的方针。2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最先开始谈判,在经过数次交涉之后,3月30日双方签订了《中美宁案协定》。

1927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蓝溥森在上海与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长王宠惠秘密接触。 中、英间解决“宁案”的谈判由此起始。6月3日,达成了中英《讨论宁案之基础》的秘密文件,内容主要包括:一、国民政府对宁案中的外侨损失负责,表示道歉和赔偿,损失由一中英联合委员会勘定;二、女王陛下政府对炮击南京表示道歉,但因“为保护英人生命财产起见,因此“当不能发生赔偿问题”;三、国民政府希望修改与英国的条约,英国政府对此表示“友谊与同情”,但是否能付诸实施,则要根据国民政府的“善意及诚意精神”。 8月9日,王正廷英国驻华公使蓝溥森互相致信,正式依据《讨论宁案之基础》达成协议。在协议中,国民政府将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诬为“在华不幸确有一种破坏中外友谊之势力存在,而此种势力实为对于该事件应负完全责任者”。9月24日至10月8日,国民政府又以同样方式互相照会换文,与意大利法国驻华公使达成了内容相近的协议。

屈辱赔偿

蒋介石二次北伐之后,中日矛盾随之加剧,济南惨案的发生使得中日宁案谈判被搁置,到1929年4月宁案最终解决。蒋介石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结束了这场中外冲突事件。首先以屈辱的条件接受了各国的条件,主动承担事件的责任,答应了各国对逞凶赔偿的无理要求。1932年8月3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部赔偿美方,华币887307元5角8分,美金55127元3角2分,中美宁案赔款至此结束。同年,中日宁案赔款日方华币75万元。到1937年,总共赔付英国华币2568917元7角9分。宁案解决后,依据协定,美英等国家陆续承认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打破了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伤亡情况

关于死亡情况,根据陈谦平《1927年南京事件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的考证》得知,外侨6人死亡(英国2人、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各1人)、5人受伤(英国和日本各2人、美国1人);受到抢劫的外国公私机构和外侨住宅共计151处:其中外国领事署3处、外国公司45处、私人住宅103处。外侨因财产物品遭受抢劫,财产损失比较严重。其中有5处外侨住宅系被英美炮舰轰毁。中国军民有37人死亡(其中军人24名、居民13人)、26人受伤(其中军人7名、军民19人);37间房屋被轰毁。

但在孔庆泰《1927年宁案与宁案处理始末》中,外领外侨共伤亡17人,其中9人死亡,伤8人,包括2名英国领事馆官员和1名英国水兵、1名美国人、1名日本水兵、3名法国传教士和1名意大利传教士。

事件影响

宁案的发生标志着英美两国撕下了中立的面具,对中国革命直接采取了武力干涉。

从宁案发生开始,蒋介石便借此不断地与列强接触,加速分裂武汉国民政府和反共,宁案成为了蒋介石与列强合作的一个契机。而宁案的最终解决也标志着蒋介石政府完全放弃了广州市、武汉国民政府一直坚持的革命外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的成果随着蒋介石外交政策的转变而化为泡影。虽然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依然标榜“革命外交”,但是外交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废约外交逐渐转变为修约外交,革命性质严重退色。此后,蒋介石逐渐走上了亲西方的外交路线,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革命运动。

“宁案”“济案”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运动的障碍加速了修约的进程。事实上国民政府与英美两国解决宁案之后当年就分别与两国签订了关税新约取得了关税自主权。虽然关税新约只是改订新约运动的一部分改订新约还包括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但关税问题的解决也使修约运动向前迈出一大步自此改订新约运动也进入新的阶段。

事件评价

宁案对南京政府来说既可能是一个可利用的外交筹码—在局势有利的时候,将改订新约作为解决宁案的先决条件;也可能是一个需要消除的影响对外关系的障碍—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在宁案中做一些让步以便尽早与列强建交。(安徽大学赵固评)

中美宁案协议,是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与外国达成的第一个重要协议,实际上成为它打破初期外交孤立局面的突破口,南京政府终于在获得国际承认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这也正是南京政府忍辱妥协的目的所在。(郭曦晓评)

参考资料

南京事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