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纹潜蛾
旋纹潜蛾,属于鳞翅目,潜叶蛾科,在中国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海棠花、山楂等多种果树植物。以幼虫潜叶危害,行螺纹状串食叶肉,残留表皮,粪便排于隧道中,被害处由叶正面看多呈圆形褐斑,极似苹果轮斑病,严重时一片叶上有虫斑数10处,常引起早期落叶,非越冬幼虫老熟语主要于叶上吐丝作“Z”字形丝幕,两端系于叶面上,化蛹于其中。
形态特征
成虫
旋纹潜蛾1.成虫2.卵粒3.幼虫4.蛹5.茧体长约2.3mm左右,翅展约6mm左右。体、前翅及足银白色,头顶具丛竖立的银白色毛,触角丝状稍褐,几乎与身体等长。眼罩大,唇须缺。前翅近端部2/5大部橘黄色,其前缘及翅端共有7条褐色纹,顶端第3~4条呈放射状,1~2条之间为银白色,3~4、4~5条间为白或橘黄色,在第2和第3条短褐纹下具一银白色小斑点,翅端下方有2个大而深紫色斑。前翅前半部具长而浅灰黄或灰白色绒毛,后翅技针,浅褐色缘毛白色。
卵
扁平椭圆形,长约0.3mm,浅绿至灰白色,近半透明,具光泽。
幼虫
体长约5mm,黄白微绿稍扁平。头大褐色,胴部节间较细,略呈念珠状。前胸盾具细长褐色斑盈块。后胸与第1、2腹节两侧各具一棒状小突起,上生一刚毛。
蛹
体长约3mm,纺锤形,稍扁平,初淡黄褐后变浅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地。
主要危害作物
生物学特性
此虫山西省、河北省1年发生3~4代,陕西省、山东省4代,河南省4~5代。均以蛹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越冬。4月中旬至5月陆续羽化。成虫于晴天活动,月光下显出银色闪光,羽化后即可交尾,次日产卵,卵散产于叶背,单雌卵量平均30粒。成虫寿命约8天左右,幼虫孵化后舷入叶肉为害。5月上、中旬始见被害叶,老熟后爬出并吐丝下垂到下面叶片即于叶背结茧化蛹,羽化后继续繁殖危害,每年以7~8月危害最重,9~10月最后1代幼虫老熟,并陆续脱叶吐丝下垂于枝干皮缝和叶背结茧化蛹越冬。此虫卵期10天左右,幼虫期约25天左右,前蛹期3天左右。蛹期越冬者230天左右,非越冬者15天左右。
防治方法
果树休眠期防治
冬前或早春结合修剪,刮树皮、清理果园,集中处理园中残枝落叶及修剪下的枝条与刮的树皮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蛹;或喷洒5%柴油乳剂或矿物油乳剂可杀越冬蛹。
果树生长期防治
各代成虫盛发期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杀螟松乳油,马拉松乳油,二溴磷乳油,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敌杀死等菊类乳油8000倍液对成虫、初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效。对硫磷乳油,或杀松乳油及功夫乳油对卵有特效作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