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镇
三口镇隶属于江苏省灌南县,位于灌南县中北部,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6.33万,耕地面积8.27万亩,下辖18个行政村、3个社区。东与田楼镇相连,西与新安镇相依,北与北陈集镇接壤,南部与新集镇对接,与百禄镇、响水县响水镇隔一帆河相望。
三口镇因驻地三口街而得名,是古盐河和来安河的交叉处,故当地居民称之为三岔口。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有较好投资环境、较强发展后劲的新兴乡镇。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
历史沿革
民国18年(1928年),境内属于灌云县第三区。
民国31年(1942年),境内属于灌东办事处一联防。
民国34年(1945年),撤销灌东办事处,原所辖地区划归灌云县,境内隶属灌云县张湾区,下辖7个乡;
民国37年(1948年),撤销张湾区,将所辖的7个乡划归新安区;同时设立三口镇,属灌云县新安区。
1952年撤销三口镇,改为三口乡,隶属于灌云县新安区。
1957年撤销新安区,原所辖的乡全部成为独立的政区,直属县政府;
1958年灌南县成立,三口乡改由灌南县管辖;同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三口乡改名三口人民公社。
1966年1月,三口人民公社将一帆河南岸的高港大队划出,并与百禄人民公社划出的10个生产大队合并,成立小窑人民公社;
1981年5月,由三口公社的8个大队以及新安公社的3个大队析置成立张湾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张湾街。
1983年政社分离,以原公社建乡,生产大队建村,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不变。三口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三口乡,张湾人民公社建制改为张湾乡。
2002年初,灌南县撤销三口乡、张湾乡,将原来两乡合并成立三口镇,镇政府驻地三口街来安集。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三口镇位于灌南县东北部,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6.33万,耕地面积8.27万亩,下辖18个行政村、3个社区。
气候条件
三口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有较好投资环境、较强发展后劲的新兴乡镇。
自然资源
一是农副产品货源充足。粮食、棉花、木材、蚕茧、食用菌、淮山药、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市“食用菌之乡”、“蚕桑之乡”,现已初步形成万亩蚕桑、万亩优质棉、万亩蔬菜、2万亩优质粳稻、500亩淮山药、300万平方尺食用菌、500亩设施栽培等规模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得天独厚。二是自然环境优越。
工业污染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树木葱郁,空气清新。康渡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为该镇描绘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乡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蓝图。三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全镇拥有耕地4.6万亩,劳动力2万余人,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赢得低成本扩张,高效益回报,提供了良好条件。
经济
概况
2022年,三口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54亿元。
第一产业
全镇初步形成缫丝、酿酒、木材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粮食加工等多门类产业。缫丝业实力雄厚。灌南瑞华丝绸有限公司是台商合资企业,现有固定资产850万元,该公司依托该镇万亩蚕桑基地,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迅速,将带动丝织、印染、服装产业发展,成为该镇新兴支柱产业。
第二产业
酿酒业发展迅速。灌南县古早酒业有限公司98年引进台资,组建连云港市古早酒业有限公司,台商不仅带来资金,还带来技术、管理、市场。该公司先后开发出20余种系列产品,高、中、低档具全,不仅在本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出口到澳门、台湾省等地区,发展前景广阔。
第三产业
木材加工业存量较大。全镇现有24万立方米蓄积量的杨木,为发展木材加工提供丰富资源。现有木材加工企业,主要生产供外贸出口的桐木拼板、细木工板等。
基础设施
日臻完善。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三口镇处于连云港市、盐城市两市交界处,离县城21公里,新建新港大道(新安镇堆沟港镇)从中穿过,到灌南新城驱车仅需20分钟车程。
东临204线国道6公里,西接南京—连云港高速公路,北到连云港花果山机场、港口只需用70分钟的行车里程,南滨一帆河,北濒被誉为“苏北黄浦江”黄金入海通道的灌河。
行政区划
【成湾村】成湾村位于三口镇东北方向,灌河由西向东环绕,新港大道贯穿东西,水陆交通便利。成湾村有村民小组13个,常住户568户,2524口人,全村耕地面积3085亩。2014村集体经济收入29万元,人均纯年收入3307元。全村劳务输出685人。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所获荣誉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的决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2020-08-14
统计月报(2022年12月).灌南县人民政府.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