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锦鸡儿(学名:锦鸡儿属 leucophloea)是豆科锦鸡儿属下的一种灌木植物。以其强旱生特性和耐干旱、抗风沙的能力而著称,主要生长在荒漠、干草原地带的坡地、砾砂地、干涸河床、风沙侵蚀沟壑地。白皮锦鸡儿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等省区广泛分布,并在蒙古、俄罗斯等地也有所分布。它是荒漠区优良的饲用植物,适合骆驼四季食用,山羊则在春季食用其花和嫩枝,夏秋季节食用其枝叶、花果。此外,白皮锦鸡儿也是荒漠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及保土植物。白皮锦鸡儿目前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
形态特征
灌木,高1-1.5米。树皮黄白色或黄色,有光泽;小枝有条棱,嫩时被短柔毛,常带紫红色。假掌状复叶有4片小叶,托叶在长枝者硬化成针刺,长2-5毫米,宿存,在短枝者脱落;叶柄在长枝者硬化成针刺,长5-8毫米,宿存,短枝上的叶无柄,簇生,小叶狭倒披针形,长4-12毫米,宽1-3毫米,先端锐尖或钝,有短刺尖,两面绿色,稍呈苍白色或稍带红色,无毛或被短伏贴柔毛。
花梗单生或并生,长3-15毫米,无毛,关节在中部以上或以下;花萼钟状,长5-6毫米,宽3-5毫米,萼齿三角形,锐尖或渐尖;花冠黄色,旗瓣宽倒卵形,长13-18毫米,瓣柄短,翼瓣向上渐宽,瓣柄长为瓣片的1/3,耳长2-3毫米,龙骨瓣的瓣柄长为瓣片的1/3,耳短;子房无毛。荚果圆筒形,内外无毛,长3-3.5厘米,宽5-6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活习性
生于干山坡、山前平原、山前荒漠至山地草原灌丛、山前冲积扇、冲积扇荒漠、山谷、戈壁滩,海拔700-2250米。
白皮锦鸡儿为强旱生灌木,耐干旱、抗风沙的能力极强。其中国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极端严酷,地表基岩裸露或满铺砾石,砾石表面具有黑褐色的荒漠漆皮,阳光强烈,空气灼热、干燥,大气极端干旱,常年多风,夏热冬寒,温差剧烈。年平均气温4-10℃,7月份均温18-25℃,极端最高温度达32-43℃,元月份均温-10℃左右,极端最低温-32-28.5℃,≥10℃的年积温3100-3500℃;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地区年降水量仅20-30毫米,新疆的哈密市地区年降水量仅有35毫米);冬春多大风,全年大风日数达85-90天。地面剥蚀极强,使土壤高度石质化,在残丘地段多为砾质石膏灰棕荒漠土,山前洪积扇为砾质灰棕荒漠土,在古河床和现代侵蚀沟多为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
在马宗山—诺敏戈壁荒漠区,白皮锦鸡儿多生于地表径流稍为集中的冲沟中,常与霸王(驼蹄瓣属 xanthoxylon)组成白皮锦鸡儿、霸王荒漠群落,但在覆有薄沙层的地段则与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组成白皮锦鸡儿、驼绒荒漠群落。它们的盖度都不超过10%,因此群落的产量均不高。
白皮锦鸡儿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4月初开始返青,5-6月开花,6-8月结实,10月枯黄。
分布范围
白皮锦鸡儿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西阿拉善、额济纳)、甘肃河西走廊(高台、瓜州县)、新疆(温泉、博乐市、哈密市、伊吾等地),在国外蒙古西部、原苏联中亚也有。生长于干山坡、山前平原、山前荒漠至山地草原灌丛、山前冲积扇、冲积扇荒漠、山谷、戈壁滩。
栽培
种子采集
种子在原生境自然群落中的健康植株上采集。将采集的荚果充分混匀放置在白色尼龙网袋中,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晾干1周,然后将自然开裂荚果的种子保存在室温(相对湿度为25-36%,温度为21-29 ℃)条件下的牛皮纸袋中,直至育苗。
移苗
育苗土壤为灰漠土,移苗前将土壤翻耙均匀,土质基本一致。5月,待幼苗长出1对复叶后进行移植,间距约30厘米。为保证幼苗存活,移苗后浇透水。移植后前2周每周浇水1次,之后每2周浇水1次,至8月底。第2年春浇水1次,以后主要依赖自然降水。生长期间定期拔除杂草。
用途
白皮锦鸡儿灌丛较高大,是荒漠地区骆驼和小羊的良等饲用植物。骆驼一年四季均喜食,山羊在春季喜食其花及嫩枝,于夏季和秋季喜食其当年生枝。白皮锦鸡儿亦为荒漠地区的防风固沙及保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