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是一本军事历史类著作,由刘声东、张铁柱、刘亚洲等人编著,首次出版于2014年5月。该书是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扩充内容,挑选编配历史和文物图片,汇编而成。书中涵盖了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的研究成果,反思重点也较为多样,包括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文化力对比、海防思路分析、战略设置、战术执行、国际法运用对比、谍报战后果等方面。该书入围《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候选榜单,入选“2014中国好书”,并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该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影响。

内容简介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从不同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创作背景

2014年3月3日至4月11日,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文章于《参考消息》刊发,后以《甲午殇思》为名结集出版。

作品思想

本书将报纸刊发的27篇5000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万字的完整版,新增3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书中既有长期从事军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还有基层部队的一线指挥员,其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反思重点也较为多样——宏观处从国家制度到军队建设,从文化力对比到海防思路分析;微观处从战略设置到战术执行,从国际法运用对比到谍报战后果,不仅让人开卷即有收获,同时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有助于读者详细了解整场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眼下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120年,但是它并不遥远。中国人对它的反思也不会停止,因为它能给予中国清醒的头脑和不竭的前进动力。中国研究甲午战争并不是为了惋惜和痛心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是要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甲午殇思》通过军界和学界专家的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高视野的重新解读和审视,反思中国甲午惨败的深刻原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总结中国要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必须吸取的教训,体现了中国军界和学界勇于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命运发声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共中央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历史使命感和舆论引导力。《甲午殇思》系列中专门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甲午之败还是文化之败,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

艺术特色

该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灌输,有的只是辛辣的观点、新鲜的史料、新颖的表达,不少篇章如水银泄地,不是生拉硬拽;如岩浆奔腾,不是面无表情。它不仅让读者在感动中收获感动,更让读者在反思中学会反思。

作品影响

2014年11月,该书入围《新京报》2014年度好书候选榜单。2015年4月23日,该书入选“2014中国好书”。

值此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系列 报道,由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空军上将、海军原副司令员丁一平海军中将、著名军事理论家金一南少将领衔撰写文章,28位陆海空军事名家首次直面大国惨败的历史伤疤,深刻反思甲午海战的血泪教训与启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参考消息报社联合上海远东出版社,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系列报道扩充、完善、汇编出版《甲午殇思》图书,该书一经推出获各方好评,成为2014年的年度畅销书。

2017年4月,该书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参考资料

甲午殇思.国家数字文化网.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