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霍尔(1896年10月4日—1970年4月3日,英文名:Kathleen Hall,中文名:何明清),女,新西兰人,奥克兰公立医院护士班毕业,国际主义战士,中国的国际友人。
1922年初,26岁的凯瑟琳·霍尔来到中国。次年,她持英国护照来华到安国县中华圣公会医院(安国市医院前身)任护士长,并自捐一万银元增建女院。1933年,凯瑟琳·霍尔先后在河北曲阳县、唐县乡间巡诊,期间她的所见所闻进一步坚定了她帮助中国百姓的信念。1935年5月,凯瑟琳·霍尔在曲阳县宋家庄建成总诊所,又在唐县牛眼沟村建起一所教堂兼做乡村医院。次年初,凯瑟琳·霍尔去北平华洋义赈会申请到4.2万元拨款,建起了宋家庄诊所。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凯瑟琳·霍尔收治大批受伤的中国军民,并结识聂荣臻、吕正操等中国共产党人。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根据地采购、运输药品和其他物资,成为白求恩大夫的亲密战友。1938年,她再次申领到4万余元赈济灾民。后来凯瑟琳·霍尔从白求恩大夫那里了解到晋察冀医疗药品稀缺后,多次将大量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运回安国中华圣公会医院,转而用大车或牲口运到抗日边区。后来凯瑟琳·霍尔为八路军采购药品的事被日军驱逐出境,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入中国红十字会,为八路军运送物资的途中不幸患重病,被迫返回新西兰。1960年,凯瑟琳·霍尔作为贵宾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一周年活动。1970年4月3日,凯瑟琳·霍尔离世,享年74岁。
凯瑟琳·霍尔先后救治驻安国的吕正操抗日部队将士伤病员50多人,经她动员先后有40多名医护人员和知识分子参加八路军。1923年至1942年期间,凯瑟琳·霍尔为抗日边区运送药品、医疗器械、无线电器材等30余次,救治抗日伤病员无数。此外,凯瑟琳·霍尔长期致力于让新西兰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为新西兰各地友谊协会的联合做了很多工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凯瑟琳·霍尔1896年10月4日出生,新西兰人,自幼信仰圣公会,奥克兰公立医院护士班毕业,先后在奥克兰家政学校和市公立医院、圣海伦医院接受教育培训,成为一名护士。
在华经历
立志救人
1922年初,26岁的凯瑟琳·霍尔来到中国。她先住在北平圣公会女布道团住所,开始融入中国社会。她曾在家信中写道她要先学一年中国的语言和历史,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还要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一年后,凯瑟琳·霍尔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负责医院的护理工作,同时还在附属护士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在该院工作期间,她和布道团成员曾深入到山西省、河北省山区,为穷苦百姓治病。中国社会极大的贫富差别,乡下村民对伤病的无助,给她带来深刻印象。1923年至1942年期间,凯瑟琳·霍尔在中国北方的贫困山区治病救人的同时,并同国际主义战士兼医生的白求恩并肩工作在中国晋察冀边区。1923年,凯瑟琳·霍尔持英国护照来华到安国县中华圣公会医院(安国市医院前身)任护士长。当时,该院男院建设完工,她自捐一万银元增建女院,含女病房、割症房、澡堂、更衣室、宿舍、司库、厨房等。
1924年,凯瑟琳·霍尔以英国女护士身份来到首善医院工作,不久担任该院护士学校校长。后来,凯瑟琳·霍尔先后在河间圣公会医院和安国博爱医院担任护士长工作。
1927年元月,安国县中华圣公会医院女院竣工,成为安国县第一座门诊、病房、内外科齐全的西医医院。随后凯瑟琳·霍尔授课培训两期男女学员40人进入该院医护岗位。1933年,她先后在河北曲阳县、唐县乡间巡诊。期间她的所见所闻进一步坚定了她帮助中国百姓的信念。此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凯瑟琳·霍尔利用回国休假,专门到奥克兰圣海伦妇产医院和一家公立医院接受培训。
四处行善
1935年5月,凯瑟琳·霍尔在曲阳县宋家庄建成总诊所,又在唐县牛眼沟村建起一所教堂兼做乡村医院。她在救助救治穷苦的患者的同时致力于改变乡民不讲卫生的习惯,为教育妇女搞好家庭卫生,来听课的人都可以免费喝上一碗粥。为鼓励村民保持良好卫生环境,她用御寒衣被奖励最清洁家庭。此外,她还是最早在中国宣传计划生育的人。其次凯瑟琳·霍尔也关注于改善乡民的生产就业。她用自己的工资,送村里人去定县晏阳初贫民学校学习纺织技术。她还去燕京大学实验农场,买回优质的苹果树苗送给村民。用自己的工资买药分给重病的穷人。除此之外,她还致力于赈济灾民。1936年初,凯瑟琳·霍尔去北平华洋义赈会申请到4.2万元拨款,建起了宋家庄诊所,每天的门诊都在百人以上。
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凯瑟琳·霍尔收治大批受伤的中国军民,并结识聂荣臻、吕正操等中国共产党人,决心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夏,200多人的安国东关,有20多人染霍乱死亡。中华圣公会医院立即组织救护队,凯瑟琳·霍尔任队长,免费抢救病人,注射疫苗,封锁疫区,控制了霍乱流行。是年,凯瑟琳·霍尔带男女两名中国护士到曲阳县宋家庄建立健康诊所。
勇上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凯瑟琳·霍尔看到八路军为保护老百姓与日军浴血奋战,开始敬佩这支人民军队。她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人广阔的胸怀像大海,只有他们才能使中国改变面貌。因为他们有严明的纪律,能给人们带来积极、热情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希望。他们中间有不少人真是好,好得你不能不帮助他们。”后来凯瑟琳·霍尔随北京协和等几家医院的救护队赶赴卢沟桥。随着日军南下,一些医生和护士离开医院,而凯瑟琳·霍尔却坚定地留了下来,继续在宋家庄、牛眼沟村和安国博爱医院为抗战军民服务。1938年,日军“扫荡”曲阳县、阜平县,百姓流离失所,凯瑟琳·霍尔再次申领到4万余元赈济灾民。她的乡村医院,也得到曲阳县边区政府的支持。每当日军大“扫荡”时,她就会在宋家庄诊所挂起英国国旗,掩护来不及转移的八路军伤员和妇女儿童。面对日军的盘查,她毫无畏惧。
1938年底,在晋察冀军区担任卫生顾问的白求恩遇到了难题。晋察冀医疗药品稀缺,导致八路军不仅缺乏手术器械、医药,甚至连最普通的乙醇、纱布都没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求恩说附近的曲阳县宋家庄,凯瑟琳·霍尔开了一家诊所在无私帮助当地百姓。于是,白求恩特意去拜访她。凯瑟琳·霍尔了解到抗日边区药品奇缺后,多次去北平市以基督教华北地区教区工作队队长、外科医生、传教士、医药批发商、大学教授等身份,获得大量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运回安国中华圣公会医院,转而用大车或牲口运到抗日边区,并多次骑自行车从安国出发将急需药品送往白求恩医疗队。一次,何明清在北平通过关系采购齐全白求恩所列药品后,将八路军急需的一些无线电器材与药品包装在一起,装满两辆骡子车,标以敎会用品运往安国,途经日军占领的保定城时,进城和出城两次被日军盘查,幸好其有英国护照和有良知的伪军掩护,才安全脱险。截至1942年5月,凯瑟琳·霍尔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边区运送药品、医疗器械、无线电器材等30余次,救治抗日伤病员无数。
后来应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请求,凯瑟琳·霍尔冒着风险,帮助八路军购置了急需的收发报机、内燃发电机、电池、机油等用品。同时,她还在宣武门教堂、王府井大街和燕京大学建立了秘密联络站,通过反复动员,她把晋察冀军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带入太行山。后来凯瑟琳·霍尔为八路军采购药品的事被日军发现。当她最后一次回到宋家庄时,她的诊所化为废墟。于是凯瑟琳·霍尔马上返回北京,准备申请重建资金。但此时日本人已向英国提出抗议,要求把她立即驱逐出中国,并办下她的回国护照。凯瑟琳·霍尔为了不连累他人,临行前她给聂荣臻、白求恩写了信后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几天后,白求恩来到宋家庄,准备邀请她去医疗队,并给她送来自己署名的聘书。但没有见到她,于是又离开宋家庄。
凯瑟琳·霍尔来到香港后,成为了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后来她得知香港民众的援华物资已经准备好,国际红十字总部也在组建医疗队援助中国军民的抗战,于是自告奋勇担任向导,返回晋察冀。就在临近石家庄市时,凯瑟琳·霍尔患上了重病,八路军将她护送回西安,返回了新西兰。此后她多次尝试回到中国,均未能成行。
重返中国
凯瑟琳·霍尔回新西兰后,仍积极从事世界和平与中新友好活动,曾任新中友好奥克兰分会执委、新西兰和平理事会理事。1950年6月底,凯瑟琳·霍尔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想返回中国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服务。为此,宋庆龄给凯瑟琳·霍尔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去山丹工作。遗憾的是,因朝鲜战争爆发,凯瑟琳·霍尔最终未能取得签证。她在香港一家麻风病院工作了一年,带着深深的遗憾返回了新西兰。
1958年,凯瑟琳·霍尔在中国福利基金会成立20周年前夕,应宋庆龄之邀写下《对艰苦斗争日子的回忆》一文,再次表达了她对中国乡村中千百万贫穷百姓健康的关心。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凯瑟琳·霍尔随新西兰昌德勒主教访问中国,并作为贵宾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一周年活动,此外,她还受到周恩来、宋庆龄、聂荣臻的会见,并在节后重访石家庄市、安国等地。1964年,凯瑟琳·霍尔以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执委的身份来中国访问,同时为白求恩扫墓。
安详离世
1970年4月3日,凯瑟琳·霍尔离世,享年74岁。她的葬礼在汉密尔顿圣公会大教堂举行,许多熟悉她、仰慕她的新西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与她告别。
主要成就
凯瑟琳·霍尔曾在安国基督教圣公会医院时,捐献一万银元(英镑折合)增建女院。此外,她开办了护士学校,她亲自讲授文化、卫生知识、护理、医疗技术课,共培养医护人员40余名。
1937年,凯瑟琳·霍尔在曲阳县宋家庄建立健康诊所。“七七”事变后,凯瑟琳·霍尔先后救治抗日部队将士伤病员50多人,动员40多名医护人员和知识分子参加八路军。1923年至1942年期间,凯瑟琳·霍尔为抗日边区运送药品、医疗器械、无线电器材等30余次。
凯瑟琳·霍尔长期致力于让新西兰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为新西兰各地友谊协会的联合做了很多工作。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1958年成立于惠灵顿,凯瑟琳·霍尔成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之一。
个人生活
凯瑟琳·霍尔的父母都出生于早期的英国移民家庭。其父托马斯·霍尔先后在新西兰和英国学习法律,1884年就任奥克兰首席审查官,在当地纳皮尔港的繁华地带拥有一栋大别墅。凯瑟琳·霍尔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凯瑟琳·霍尔一家宗教意识很强。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传教士们的教诲。其中在中国传教的麦克道尔在回新西兰讲教时,也很认可凯瑟琳·霍尔。
凯瑟琳·霍尔在新西兰的饮食习惯是喜爱喝牛奶,当时安国没有这个条件,她便自己出钱买奶羊喂养,挤羊奶食用,由过去喝牛奶变为喝羊奶。起初只买了2只奶羊,后来每月拿出一点钱来买奶羊扩大羊群,一直发展到十七、八只。羊群由医院派专人负责喂养,她闲暇时,亲自赶上羊群放牧。她在放羊时,顺便还拾干棒(翅果油树)。她来安国后的起居生活,由保姆金银杏照料(金银杏,安国东关人)。她对金亲如姐妹,教她讲卫生,一同去医院澡堂洗澡。她喜爱打球,在休息时间经常和医院医护人员打球。
人物评价
凯瑟琳·霍尔(Kathleen Hall)女士是中新友谊的奠基者,两国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长期以来,在路易·艾黎先生和何明清女士精神的鼓舞下,以新中友协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西兰友华组织和人士为促进中新人民友好,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既要时常缅怀和感谢这些中新友谊的铺路人,多关心他们的家人,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评)
凯瑟琳·霍尔女士,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救死扶伤,大力抢救八路军伤病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抗日战争纪念网评)
凯瑟琳·霍尔女士是个富有同情心的护士,非常关心她的病人和民众,有自己的信仰,她通情达理,理解别人,她长期致力于让新西兰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为新西兰各地友谊协会的联合做了很多工作。(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评)
凯瑟琳·霍尔对日军暴行深恶痛绝,对中国的抗战冒险相助。凯瑟琳·霍尔为解决八路军医务人员紧缺困难,动员安国博爱医院院长杜场曾等12人带着医药物资投奔后方医院,极大缓解了八路军缺医少药的困难。(河北省党史评)
霍尔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从初入中国的那一刻,她的一生就与中国,与中国人民联系在了一起。何明清,这个代表了明净、诚挚和光明的中国名字,就是对凯瑟琳·霍尔一生最好的概括。(CCTV4国家记忆评)
我们八路军中的战地天使。(白求恩评)
何明清(凯瑟琳·霍尔)从新西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安国县中华圣公会医院任护士长。抗日战争期间,她多次从安国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输送药品,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方志安国评)
后世纪念
1993年9月,根据凯瑟琳·霍尔生前遗嘱,她的骨灰由她的亲友专程护送到曲阳县,一部分葬于烈士陵园,一部分撒在莲花山上。
1990年,新西兰作家汤姆·牛纳姆请聂荣臻为凯瑟琳·霍尔题词时,久病初愈的聂荣臻随即写下“救死扶伤,英勇献身,支持抗战,青史永存”以此来纪念新西兰友人凯瑟琳·霍尔。
1996年,在何明清女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新中友好协会和新西兰护士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何明清纪念奖学金(Kathleen Hall Memorial Scholarship),每年资助一名新西兰注册护士进行有关社区护理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2001年,由新西兰新中友好协会和工合国际组织等共同发起并捐助的何明清诊所在北宋村正式落成。
河北曲阳宋家庄有一座新建的“何明清小学”,学校有一座何明清身背药箱、手持手电筒的汉白玉雕像。
2021年7月29日,“中新友好使者—何明清诞辰125周年线上纪念会”线上召开。来自新西兰惠灵顿、奥克兰、霍克湾(何明清女士的家乡)等多个城市和地区的人士,以及来自北京、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等中原地区多个省份的人士相聚云端,缅怀何明清的事迹与贡献,推动中新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世代相传。
2022年11月26日,由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和新西兰中国书画院共同举办的“纪念何明清诞辰126周年书画展”开幕式在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举办。嘉宾们深情回顾了何明清感人的一生、她为支持中国抗战及卫生人才培养所做的历史贡献,一致表示要将何明清的国际主义精神不断传承、为两国世代友好做出努力。
轶闻趣事
1939年初,英国青年乔治·何克想以美国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身份进入晋察冀采访。在中国地下党安排下,他乘车来到定州市,不幸感染伤寒。凯瑟琳·霍尔正巧也在这家小旅店,她为何克注射了药物,并把他拉到宋家庄诊所,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何克奇康复。后来他不但受到朱德、聂荣臻的友好会见,还被安排采访白求恩医疗队和八路军指战员。不久,何克在美国出版了《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深入报道了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表现,引起了世界舆论关注。
白求恩的翻译董越千的妻子王兰珍与两个孩子住在北平市,分别已经一年多了。当凯瑟琳·霍尔得知董越千急盼与家人团聚时,马上想办法把董越千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王兰珍的姐姐带了回来与之团聚。
凯瑟琳·霍尔对白求恩在精神上有着深深的依恋和怀念,她曾多次为白求恩流泪。一次是她被日军驱逐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后,向宋庆龄汇报八路军缺医少药,并和白求恩失去联系时,她默默地流下泪水。还有一次是她在贵阳听到白求恩去世消息时泪水夺眶而出,她写道:“就在我们离开贵阳之前,传来了白求恩大夫去世的噩耗,这对我不啻是当头一棒。我想到此时北方的人们会多么悲伤。我们到得太晚了,没能救活他。我要把这些药品尽快送到北方部队和游击队手中,正是为了这些人,白求恩大夫献出了宝贵生命。”
第三次是她在20世纪50年代在一张纸片上写下的一段回忆文字:“当《手术刀就是武器》这本书送到手里时,我声泪俱下,因为我担心我没能返回,他会感到失望。但这本书告诉我,他是知道我并非心甘情愿抛弃他的。直到现在,我还可以想起最后一次他目送我下山时的情景。他看上去很瘦,很疲惫,但仍然带着惯常的微笑同我再见,不想这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第四次流泪,则是1964年凯瑟琳·霍尔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时,为白求恩扫墓。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她捧起白求恩墓园中的黑土,放到一方洁白的手帕里包好。她流着泪告诉白求恩:“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有了这包黑土,我会经常想起你的。”
参考资料
凯瑟琳·霍尔:战地天使永留中国 .河北党史.2024-07-30
万里走长城之山西行|长城事业需要各方的力量 .长城网.2024-07-30
庆祝中新建交50周年系列帖文(25)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2024-07-30
对外宣传 争取外援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2024-07-30
纪念国际友人——何明清(凯瑟琳·霍尔).澎湃新闻.2024-07-30
“做他的病人是幸福的”。今日,纪念白求恩! .京报网.2024-07-30
一生未婚的她“把自己嫁给了中国”.CCTV4国家记忆.2024-07-30
一个有老百姓支持的政党是一定会成功的.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2024-07-30
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看望新西兰国际友人后裔.环球网.2021-12-27
抗日战争中的河北宗教界 .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07-30
何明清 .保定地方志.2024-07-30
国际友人何明清诞辰125周年纪念会线上举办 .中国新闻网评.2024-07-30
“纪念何明清诞辰126周年书画展”开幕!——2022首都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云对话之十三.京报网.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