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父亲》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约翰·韦恩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通过其触目惊心的书名,深刻描绘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展现了青年一代与传统、权威、规范等价值标准的决裂态度。

作者简介

约翰·韦恩是一位英国作家,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初被誉为“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包括《误投尘世》《生活在现世》《女旅行者》《竞争者》等,通过塑造一系列“愤怒的青年”形象,传达了战后人们对现实的幻灭感和对现状的强烈不满。

内容简介

《打死父亲》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主人公杰里米出身于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他的父亲对他实施严格的教育,期望他能遵循规则,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然而,杰里米却感到父亲的教导和学校的规定压抑了他的个性发展,最终选择离家追求自己热爱的爵士乐。

观点

尽管标题令人震惊,但实际上,《打死父亲》探讨的主题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传统价值观和教育制度的愤怒与迷茫,同时也展示了两代人间的爱与冲突。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些问题都是永恒的话题。

报道

一则报道讲述了一个男子丧偶后,为了保护儿子免受继母虐待的担忧,多年来独自抚养儿子。这位父亲全身心投入儿子的成长,让他学习多种技能,如书法、绘画、小发明,甚至是小提琴芭蕾舞。尽管儿子掌握了多项技能,但他并未立志成为艺术家,而是决定学习医学,希望能够治愈自己和其他人的疾病。此外,他还表示希望能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这个故事引发了对父亲角色的讨论,即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以及如何平衡个人生活与家庭责任。

责任感

作为一个父亲,尽力为儿子治病是一种值得赞扬的责任感。然而,过度强调儿子的病情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积极乐观的心态往往比药物更有益。在对待生活方面,不应将责任视为负担,而应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动力。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支持,还包括建立一个正面的人生榜样。

亲情扭曲

亲子关系中的情感扭曲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一位成功的职业人士通常不会对孩子提出过多要求,因为他们更能理解生活的本质。相比之下,那些在职业和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从而剥夺了孩子作为个体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为了父母梦想的替身,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反思

社会中有许多无私奉献的人,但他们也可能在无意中扭曲了责任的概念。这种行为虽然感人,但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悲剧。我们应该鼓励理性的责任感,而非盲目的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打死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打死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代.2024-11-28

不必打死父亲——约翰•韦恩《打死父亲》微笔记.豆瓣读书.2024-11-28

《打死父亲》.简书.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