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南加保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保留母系氏族传统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人口绝大部分是穆斯林。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他们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氏族身份按母系算,财产由女性成员继承。公共事物由同氏族的男性成员掌握,女性在这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力。

名字来源

“米南加保”这一名字有着特别的含义。在当地语言里,“米南(Minang)”意为“胜利”,而“加保(kabau)”则意为“水牛”。据传,在古代,米南加保人与邻族发生领土纠纷,众人建议双方各挑一头水牛,让它们相互搏斗,哪个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个民族就算输了。

为了获胜,邻族的首领挑选了一头身强力壮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则选了一头小水牛,并在小牛的犄角上绑上刀片。两牛上场对阵时,小牛仔见到母牛,直奔过去找奶吃。母牛毫无防备,被小牛犄角上锋利的刀刃戳进了肚子,当即倒地而亡。这样,小水牛为米南加保族赢得了胜利。从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传至今。一直到今天,米南加保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屋顶状如牛角的房屋,称为RumahGadang(意为“大房子”),体现着上古的那段传说。

简史

Dharmasraya 王国(1183–1347)

帕加尔鲁荣王国(米南加保王国) (1347–1833)

帕德里战争(1803-1837)

一些宗教界人士受沙特瓦哈比派影响,要求废除建立在母系传统基础上的与伊斯兰教不符的传统习俗,并实行严格的伊斯教法,他们被称为帕德里派。

帕德里派与想保留传统文化的传统贵族阶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帕德里派攻占了在帕加尔鲁荣的王宫,多数王室成员遇难。传统派向荷兰人求助,荷兰人利用此机会,控制了米南加保地区。

帕德里战争之前,米南加保人是名义上的伊斯教徒,帕德里战争期间,由于帕德里派的影响,米南加保人的伊斯化大大加强。后来,米南加保人内部达成妥协:保留传统文化,同时做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所谓的"tradition founded uponIslamiclaw, Islamic law founded upon theQur'an"。

经济

米南加保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旱稻和杂粮。他们也善于经商。足迹遍布于印度尼西亚各地,他们生产的花裙布在印尼各地很受欢迎。

人口

米南加保人虽是山居部族,人口只占印尼总人口的3.4%,但因文化水平高,在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米南加保人无不以此自豪。

荷兰占领时期,由于西苏门答腊省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这里的种植园众多。在此情况下,米南加保人最早接受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文化。

20世纪初,印尼一些较早觉醒的文学家、政治家等代表人物大多出自米南加保族群。这些代表人物包括印度尼西亚开国元勋、同艾哈迈德·苏加诺总统共同签署《独立宣言》的副总统哈达,印尼开国英雄、印尼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马六甲市等。而今天的印尼内政部长加玛万·法乌兹也来自于米南加保族。

文化

在米南加保文化中,牛角状的屋顶象征着荣誉。米南加保人家庭中的财产都是由母亲传给女儿,丈夫只是客人,公房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区域。

宗教

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风俗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母亲是一家之主,支配着家庭的劳动、财产归属、儿女婚事等各方面的主宰权。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米南加保人也已逐渐转向父系氏族社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