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图书馆
南京市江宁区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江苏省文明图书馆。1953年5月1日创馆,馆名为江苏省江宁图书馆;1957年更名为江宁区图书馆;1986年初,搬入图书馆大楼至今;2001年,江宁县撤县建设,更名为江宁区图书馆。
从上世纪90年代每年购入1000余册书到2017年900万元的购书经费;从人工操作到完全智能化;从自己“要”经费到主动“给”;从“等”读者上门到图书馆“走”出去,江宁区图书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建筑布局
图书馆大楼是一座正面看是四层阅览楼,背面看是七层藏书楼的建筑,占地面积为6亩,大楼主建筑面积为2074.05平方米。
馆藏图书
现有馆藏348667万册(件),其中包含善本《王荆文公诗》50卷、完整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中的1000多卷及清同治的《上江两县志》在内的各类古籍资料册。本馆现藏报刊600种,合订本15306份(包括建国以来较完整的《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合订本),电子文献2271件。
主要功能
在功能布局上,该馆主要体现以“用”为主、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开架为主要服务方式,实行365天免费开放,实现藏、借、阅、咨询、管理一体化。分别设置了成人外借、少儿外借、少儿阅览、期刊阅览、报纸阅览、参考阅览、电子阅览、视障人士阅览等开放部门;为读者免费开展阅览、外借、参考咨询、数据库检索、馆际互借、流动服务、讲座、展览、图书交流、培训及各类读者活动。积极促进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发展变化
计划经济的时代,办张借书证需要领导签字审批,整个图书馆一年办理近80张借书证,那时候在图书馆算是份“清闲工作”。借书证少,书也少,自然去图书馆的人就不多。零零散散到图书馆来借的书多是《杨家将》之类的小说。1983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图书馆里的人“刷”的一下多了起来,“都是来看金庸、温瑞安、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琼瑶的小说。那时候每天图书借阅量有300来册。”曹明芳说。
“武侠热”过去后,图书馆一度陷入低迷期。2011年陈英来到江宁区图书馆担任馆长,下决心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陈英说很多人分不清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总店的区别。为了提高知晓率,她决定让图书馆“走出去”“送上门”,主动到学校、企业、机关等为市民办理借书证,“让大家知道有个图书馆,市民能在这里享受什么服务。”
除了知晓率,还要提高参与率。江宁区图书馆是南京唯一一家开到晚上的图书馆,每晚八点闭馆,并且周末、节假日也不休息,通过错时、延时开放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不仅如此,图书馆还有几辆“移动图书馆”车,每天都有两辆车到商业圈等人多的地方,方便市民办证、补证,借还图书。就这样,读者又回来了。
当进馆人数多到图书馆装不下时,陈英开始琢磨如何把阅读空间拓展到市民身边。她开始推进分馆建设,做“24小时不关灯书房”。2013年江宁区图书馆开始进行区、街道、社区的三级联网总分馆建设。由街道或社区提供分馆场地并进行简单装修,配上自助化设备、书、桌椅等,江宁区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周边居民可在分馆就近看书。如今已有212家分馆,范围从街道、社区扩展到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有阅读需求的地方。
在人群密集地区还设置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台盛放几百本图书的自助借还书一体机和几张桌椅。市民可以使用借书证自助借还书籍,这里已变成大家的“24小时不关灯书房”。
参考资料
南京江宁:探索新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文旅中国.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