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明 (1941~2001),笔名张瑛。贵州绥阳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绥阳中学。后历任绥阳报社编辑,中共绥阳县委办公室秘书,贵州省党的生活》编辑,水城钢铁厂焦化厂宣传组长,并主办总厂《水钢报》。1975年起任《贵州日报》、《贵州农民报》记者,并任编辑领导组职务,后任天宁无线电厂宣传部长,绥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党史研究室主任。1956年开始文学创作。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生平

诗人郑德明的一生充满了坎坷、艰辛和苦涩,他的1000多首诗就是从人生的荆棘丛中挖掘出来的。1982年四十出头的郑德明正是文学事业上大有作为的时候,人生的厄运降临在他头上。他患了肾结石,急需开刀。开刀后留下了终身难痊愈的需震颤麻癖综合症,不提笔则罢,一提笔手就不停地抖颤,写不上几个字墨水就抖落在纸上。尽管如此,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笔耕。右手抖;他就用左手帮右手,像篆刻艺人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稿子上刻。后来左手帮右手也无济于事了,他就找人代笔自己口述完成作品,就用这种方式他创作了六个中篇小说,其中四篇已见诸报刊。此外还发表剧本、曲艺、评论、新闻若干。就在他染上手疾以后,作品先后上了《人民文学》、《解放军报》、《神剑》、《边疆文艺》、《朔方》等百余家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300余首(章),散文200余篇,剧本10余个,戏曲20多篇,歌词50余首,评论20多篇。获省部级奖10多个。在这期间诗人出版发行了六本诗集和散文集,如果加上与人合著的《雄关放歌》共七本。其中《大山梦》、《潮声》、《苦觅的花季》、《这一片热土》分别由香港讯通出版社、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公开发行。著名诗人廖公弦刘章卢惠龙分别为书作序,著名诗人贺敬之、李瑛还为之题写书名。

正当诗人郑德明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一场致命的灾难向他悄悄袭来,他患了前列腺癌,这对带病抗争的他无疑是晴天霹雳。尽管终日背着一块本板,被病魔囚禁在床上,诗人凭借诗的力量和顽强的毅力同死神作殊死搏斗。他在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构思作品,并把此时此刻的感受写成了诗行,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眷念。这些诗有三首上了《花溪》、九首上了《遵义文艺》。病情刚有好转,他就开始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奔波。早春二月,冰雪未化他趁李发模回家探亲之机,组织召开了诗会,这为提高作者们的创作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诗刊》编辑部主任著名诗人林莽和《山花》主编何锐绥阳县讲学,他拖着病弱的身躯,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联络作者,带领诗人们参观诗乡的神仙洞、观景亭和石房子等景点,他忘我的工作和拼搏精神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于劳累,他的病情开始恶化,肿块压迫骨髓,瘫痪在床,但病魔不能浇灭他创作之火。他动脑口述,叫女儿作记录来从事写作。他的作品分别上了《光明日报》和《新国风》两家报刊。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名的诗集《山太阳》,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正在他筹集出版第八本诗集《故乡月》的时候,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要我为他立遗嘱,并在遗嘱中对出书的事作了交待,要我和黄定才为他较书稿。书出版后,我们在他墓前烧了两本,我们相信他会读到为之付出生命的杰作。

成就

著有诗集《雄关放歌》(合作,其中郑德明部分取名《战斗的山村》)、《苦觅的花季》、《大山梦》(香港特别行政区版)、《山太阳》,散文诗集《潮声》,散文集《这一片热土》、《故乡月》。组诗《当代的主旋律》1986年获国家航天部首届航天文学奖,散文诗《高原人》1991年获贵州省首届职工文艺创作二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