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姜茂森

姜茂森

姜茂森,著名国际艺术观察家,国际奥林匹克风设计与传播筹委会委员,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学者,“青岛奥运历史”概念提出者、创始人,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总策划、制片人,《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编委、撰稿人 .

奥运作品

1、文字:《青岛奥运历史》(20万字)、《帆都传》、《帆都人物》、《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青岛奥运文化旅游地图》等

2、影视: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

3、网络:搜狐“青岛奥运史”博客 你就是火炬手” 2008年4月14日建

新浪“青岛奥运史”博客 青岛奥运史的BLOG 2008年4月13日建

新浪“青岛奥帆赛”博客 青岛奥帆赛的BLOG 2008年4月11日建

荣誉成就

1、青岛广播电视台生活在线”、“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国际部”、“今日60分”先后拍摄了“青岛奥运史”专题片,“生活在线”还推出数集《帆都人物》。

2、设计的青岛奥运会旅游路线(地图),获青岛市文明办人文奥运会遗产“金点子”奖,《青岛日报》、《青岛早报》《城市信报》对条奥运旅游专线做了报道。

3、作品《帆都人物》2008年在《都市便民报》连载。

4、2008年7月21日青岛火炬传递当天,完成青岛奥运火炬传递记录(6000字,并配有相关照片)。

5、参加撰稿并任编委的《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北京奥运会礼品书,2008年8月1日就此参加青岛传媒网网上直播活动。

6、2008年8月参加青岛经济广播电台直播(22:00——24:00),介绍“青岛奥运史”。

7、奥帆赛期间,与青岛传媒网联合推出10集《帆都人物》。

8、在中国奥运官方网站设立“青岛奥运史”博客,亲历中国奥运官方网站网络传递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活动。

9、奥帆赛前在《青岛日报》“驶向成功奥运会月历”专栏发表数篇“青岛奥运人物”。

10、在《半岛都市报》奥运专版“龙腾帆场”推出整版文章《“金镶玉”主创是咱青岛人》

11、2009年8月,20万字的《青岛奥运历史》被青岛奥帆博物馆和《半岛都市报》收藏,《半岛都市报》、《青岛晚报》等媒体予以报道。

12、2009年4月22日在《青岛日报》发表《奥运文化游》一文。

13、2009年5月27日在《城市信报》发表《翻开青岛的奥运史》一文

14、2010年,纪录片《青岛奥运历史》开始拍摄。

15、2011年1月30日城市信报《姜茂森把“青岛奥运历史”拍摄成20多集纪录片》

16、 2011年3月6日青岛早报《市民自费拍摄青岛奥运史 耗时一年已拍摄20多集素材》

17、两篇作品被收入中学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辅教书)

媒体评价

《姜茂森:打开青岛奥运史宝瓶》 2007年第19期《招商周刊》《姜茂森:打开青岛奥运史宝瓶》 2008年至今 新浪财经·奥运经济

《奥帆名人们请来签个名》 2008年5月26日《青岛早报

《他记录了青岛奥运史》 2008年8月29日青岛传媒网

《姜茂森和他的财经帆都人物》 2008年第3期《招商周刊》

《弘扬人文奥运遗产》2008年11月3日《青岛早报》

采访录

写奥帆赛传记

(2008-04-13 16:50:19)[导语]奥帆赛还没开始,就有人开始为青岛帆都写传记了。这些,当然逃不过咱奥运会相册的眼睛。

[正文]青岛电视塔的帆船之都展览馆内,陈列着一份特殊的收藏品:《帆都传》及《帆都人物》作者姜茂森的采访手记。2008年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还有一年多,采访手记就提前就亮相,真是用心良苦呀。[同期声](这是……这是……,照片展示)

[正文]姜茂森手里拿着的,就是刚完成一半的《帆都人物》,里面已经收录了近80位重量级人物。[同期声](各种相关人物)

[正文] 姜茂森是搞文史研究的,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天,他就有了为帆船之都作传的想法。[同期声](北海船厂拆迁就拍照,想填补历史空白。)

[正文]\u003cBR\u003e 从1953至今,戎克船运动经历了三代人,姜茂森通过电话或登门拜访,找到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为帆船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张照片,是50年代第二届国际水上运动的冠军吴其伟。

[同期声](因为当时条件有限,现在身体不是很好。)

[正文] 姜茂森的计划是,先写帆都人物,再写帆都传,最后,合编成一部《中国水上运动史》,任重而道远。《奥运相册》感谢您为帆船之都付出的努力。\u003c/DIV\u003e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运动史》网上直播活动

奥运作品精选

一、《宋君复:奥运先驱结缘青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计划已开始,这又将在全国掀起一股奥运热潮。1932年,我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队员刘长春。而作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宋君复与青岛市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他不仅在青岛担任过国立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而且还亲自带领刘长春在青岛进行训练……

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乘邮轮前往洛杉矶拒绝登上日本领土

九一八事变”演讲会上慷慨陈词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分别是: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和队员刘长春(张学良将军资助刘长春赴美参赛,当时由尚在东北大学执教的宋君复任教练)。

1932年7月8日上午,宋君复刘长春上海市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前往洛杉矶。途经日本长崎港,乘客可上岸休息,但为了抗议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宋君复一行拒绝登上日本的土地。经过21天的海上航行后,二人于当年7月29日抵达洛杉矶。

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受到了华侨和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宋复君一行受到的款待,从刘长春当天的一篇日记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下午四时抵达洛杉矶码头。侨胞数千名来作热烈欢迎。检查行李毕,乘渠所备汽车先赴中华商会。盖自码头到商会宿舍,约二十英里。经过中国街时,汽笛乱鸣,惊起侨胞,群表欢迎。出中华商会,由美国警察机器脚踏车领导保护,抵各巷口时,以救火车式喇叭开路,行人车马,为之驻足。”

对于当时的开幕式盛况,刘长春有这样的记载:“二时半世界运动会开幕,巍巍中华以第八位入席,绕场入匝。……由余执国旗作总代表,国旗飘处,观众莫不表示欢迎。二千白鸽与落霞齐飞,五声大炮与军乐共鸣,东看台绝顶有五青年鼓腮吹号,美国男女二千学生合唱欢迎歌。” 7月31日,刘长春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他总结说:“原因毕业考试一个月,航海劳顿,缺少练习所致……设抵洛杉矶后再有一星期之加油,或不至名落孙山。”8月14日大赛闭幕,宋复君与刘长春应世界青年大会的邀请,参加了主题为“九一八事变”的演讲。

为了这次演讲,宋复君彻夜准备发言材料。演讲时,他慷慨陈述,揭露事变真相,澄清了许多问题。他那流利的英文让与会者陡生敬意。

在美国期间,有几次观看比赛的机会,但宋君复因囊羞涩,借故参加一些其他活动而避开了。但在从上海市前往洛杉矶时却截然不同:在邮轮上,宋君复与刘长春住在头等舱131号,为了不被人轻看,宋君复还出手大方。刘长春就曾在当年8月1日的日记中这样回忆道:“宋先生付侍者美金6元。”“美金6元”,相当于奥运会运动员当时3天的伙食费。宋君复在付小费这样一件小事上,力求表现出中国人的尊严。

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带领弟子来到青岛市进行集中训练(旧址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

1935年,宋君复奉命筹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次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崔乐泉在《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这样记载:“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青岛山东大学还曾举行过‘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可见,这类短期训练班多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而举办的,它在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日,笔者在采访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主任许冠忠时,他对以上史料作出证实后,并带领笔者在鱼山路校区内,察看了当时宋君复备战十一届奥运会的集训场地。许主任介绍说:“这个靠近中国海洋大学大学路校门的田径场,长约150米,宽约120米,是海大最早的体育场,宋君复曾经在这个场地训练过运动员,刘长春就曾在这里训练过,这个场地离运动员住处很近。”

随后,我在现已翻新的运动场外,见到了一块纪念碑石,上刻有“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字样。

1936年,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共有69名运动员,他们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刘长春再次入选。宋君复对篮球运动颇有研究,除了辅导刘长春以外,还担任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宋君复又接到通知:他获得了国际篮球裁判资格。可惜的是,至于在这届奥运会上他是否担任篮球比赛裁判,笔者没有找到记载。

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开幕。刘长春在预赛中再次失去决赛机会,中国参赛运动员69人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全军覆没”。

中国第一座“奥运会”建筑

由宋君复自美国搬到青岛市

中国第一座“奥运”建筑,就是青岛体育场。它于1932年2月16日始建,1933年6月末建成。“奥运”建筑坐标,在半个多世纪仅此而已,弥足珍贵。

宋君复洛杉矶回国后,建造这座体育场占据了他的大量时间。在中国建造一座“五星级”体育场,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有过的梦想。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宋君复从来没有放弃“一个棋子”的努力。可以说,没有“有心人”宋君复,没有他个人学养换取参加奥运会会的机会,中国就不会出现这座著名的“奥运”体育场。

宋君复设计的青岛体育场围墙呈锯齿堡状,气势磅礴,是洛杉矶体育场在“海外”的唯一缩小版。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飞越重洋,飞到黄海岸边,的确是一个奇迹。

宋君复当时从洛杉矶带回青岛市的“蓝图”,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宋君复将洛杉矶体育场临摹下来带回青岛的;另一种说法是宋君复带回的是图纸。青岛体育场与洛杉矶体育场式样完全相同,只是按原版四分之一缩建而已。

笔者倾向第二种说法,仅仅凭借现场临摹,是无法完成建筑的巨细的,更难以掌握从整体中缩小;建筑不仅仅是直觉艺术,仅用临摹就可完成。宋君复极有可能是寻找到了洛杉矶体育场的图纸以后,才有可能“按图索骥”,其背后周折无法得知。

当然,这座体育场得以顺利建成,还有它的“背景”:1933年在青岛市召开第17届华北运动会,这使得宋君复意欲建造一座“奥运会样式的体育场”的想法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体育场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跑道——400米篮曲式跑道,直道8条,弯道6条,它是由德国人涤木博士创造的,它的出现给国内“直来直去”的跑道做了终结,是一场“跑道革命”。

青岛体育场一建成,就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体育场,此后,国内许多重大赛事都在此举办。1933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辽宁省选手的身份,在青岛第一体育场参赛,夺得100米、200米两项冠军,证明他的确达到了国内短跑“顶尖”水平。刘长春在东北时就是宋君复得意学生,他几次到青岛市参加比赛和训练,也显示了宋君复对他的器重。而对于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时的评价,田广渠认为,“他和众多名师如老舍、梁秋实、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辉煌”。

原载2007年7月11日《半岛都市报

二、《金镶玉主创是青岛人 肖勇高兴奖牌在家乡颁发》

“金镶玉”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背面则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央的金属上镌刻着北京市奥运会会徽。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在一起,既蕴含着“以玉比德”的理念,也切合了“金玉良缘”的好兆头。

今天奥帆赛场上将决出两枚金牌,这意味着“金镶玉”将首次在青岛市亮相。大家已经对奥运奖牌非常熟悉,但很少有市民知道,金镶玉的设计者———肖勇,也是咱们青岛老乡,他是从19个国家的170多个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肖勇表示,他主创的奖牌能在家乡青岛颁发,是他最为高兴的一件事情。

根在青岛无法割舍

“青岛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我的许多亲戚现在都在红岛肖家社区,那里是个因举办‘蛤蜊节’而十分有名的地方。”虽然肖勇是在济南市长大,但青岛却是他的老家,肖勇从小到现在都经常回青岛,不管走到哪里,他说他的“根”始终是青岛,和青岛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

肖勇从小比较喜欢美术和书法,1987年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怀着对设计专业的美好憧憬,肖勇在学校时非常努力,并通过一些朋友从国外邮购书籍潜心研究世界各地大师的作品。自己也一直幻想着哪一天一定要到欧洲学习和感受西方艺术带给他的震撼。

1991年起他在德国丹麦芬兰留学4年,最后在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获得平面设计艺术硕士学位。欧洲学习之旅让肖勇在设计专业上有了深层次的理解。1995年,他回到了北京市,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七工作室导师,现在的肖勇教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他的学生里也有很多青岛人。青岛市举办奥帆赛招贴画大赛,他也曾经来当过评委,肖勇和青岛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谈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肖勇发出感叹:一边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地,一边是他的老家青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赛场、北京奥运会分会场,除北京外,青岛也要举办决赛,还是除北京之外颁发奖牌最多的城市。主会场和分会场都是他的“家”,而且都可以颁发“金镶玉”,让肖勇觉得他拥有了很多别人无法共同拥有的东西。

2007年3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这以天,第29届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正式揭晓。也是从这天开始,奥运会奖牌历史上有了个好听的名字———“金镶玉”。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设计,得到国际和国内的好评,奖牌的设计者肖勇也一下子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

但这位名声在外的青岛人依然保持着质朴和谦逊。肖勇每每看到青岛啤酒海尔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家乡的名牌都会感到骄傲。他告诉记者,他很愿意为家乡多做些事情。

奥帆赛青岛市举行,他主创的奖牌能在自己的家乡青岛颁发,是他最为高兴的一件事情。肖勇说:“如果能挤出时间,2008年我要回老家来看奥帆赛,也感受一下运动员领奖牌时的激情。”

早有梦想

潜意识中的奥运会设计

1994年在欧洲学习期间,肖勇曾经游遍欧洲各国,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站就是洛桑。洛桑又被称作奥林匹克之都,国际奥委会总部奥林匹克博物馆都在这座城市。参观奥林匹克博物馆是每个到洛桑的游客必做的事情,肖勇也不例外。

在奥林匹克博物馆里,看着琳琅满目的奥运奖牌和文物,肖勇陡生对奥运的憧憬:这些奖牌是泪水与汗水铸就的光荣与梦想,作为一名学习设计的中国学生,何时可以真正深入其中?这个问号许久没能在肖勇心中“打开”。

肖勇说,后来他曾去过许多留有奥运会踪迹的城市:雅典巴塞罗那马德里巴黎莫斯科罗马……他都千方百计去看一看奥运遗产。肖勇说:“当你看到五环的影子,你不得不联想当时的辉煌与疯狂。虽然我不算体育迷,但奥运的设计和其承载的文化、艺术与体育的魅力让人神往。”

肖勇是幸运的,北京申奥成功使他的奥运梦想得以实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他参加奥林匹克论坛的设计工作;2003年参与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设计了首届奥运会文化节形象,作品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2005年担任青岛奥帆招贴大赛评委;2005年至2006年参与奥运核心平面设计。期间他结识了雅典悉尼亚特兰大等近几届奥运会的艺术总监,通过多方交流和研究,他对奥运设计的感悟有了质的飞跃。

艰苦设计

500次修改炼出“金镶玉”

2006年1月,肖勇接到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标书,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筹建设计小组。“我是设计小组主管之一,也担任了主创设计师,负责前期创意和提案。招标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我们必须马上投身工作。”肖勇说。

奥组委给奖牌的设计者提了几个要求,一是要有中国文化特色,二是要与往届奥运会奖牌有鲜明区别。三是制作成本不宜超过往届奥运会。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奖牌正面有统一的形象要求。因此,能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仅仅是奥运奖牌的背面平面设计。他们前后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肖勇带着学生到外面去捕捉中国的“准奥运”精神。种种探寻之后,肖勇在造型和材质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也就是“金镶玉”方案的雏形。

谈到“玉”,肖勇特别兴奋,他说:“‘玉’方案设计灵感来自古代玉璧。‘玉’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器物,它的材质、光泽、透明度,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金牌上面我们用的是白玉,银牌上是青白玉,铜牌上则是青玉,这些玉都是来自祖国各地,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心向奥运会的愿望。各种各样的玉石可以代表着不同的名次,玉石和金银铜牌组合在一起更好地体现着中西合璧,能够让运动员把在中国体验的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根据经验,往届奥运会曾经出现过运动员获得奖牌后很激动,把奖牌抛往空中落地的情况。因此,“金镶玉”还必须接受抗摔碎试验。经过反复试验后,肖勇和他的团队决定在玉与黄金之间的结构和材料上进行调整,将玉石的厚度减少2毫米,填充缓冲层,这样,即使奖牌从2米高处坠落也完全没有问题,这才算真正完成“金镶玉”奖牌。

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肖勇说:“整个设计方案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成形,我们先后设计出100多件样品中,至少进行了500多次修改,这期间从提交方案,到入围,到中标,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反反复复地修改。“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除了奖牌还是奖牌,连做梦也梦到奖牌而难以入眠,如此投入,这是我以前创作过程中所没有的。”

原载2008年8月16日《半岛都市报

纪录片

(拍摄中)

新浪财经推荐

姜茂森:打开青岛市奥运史宝瓶

见到青岛帆船之都研究会总监姜茂森的时候,他一脸疲惫。这位青岛颇有名气

的文史专家几年来为了《帆都人物》和《帆都传》整日奔波,近来又打算增开《帆都人物(珍藏版)》专栏。

他曾做过“康有为在青岛”的追踪采访,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石专题研究,考察过青岛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揭秘大珠山隋唐“三大石窟”。但用姜茂森的话说,“这些文史研究是我‘插空’搞的”,现在他最想谈的是青岛奥运史。

姜茂森2001年7月申奥成功前后开始搜集资料,全面研究青岛奥运会史。这在当时的青岛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姜茂森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总结,第一次提出了“青岛奥运史”这个概念,他是国内研究青岛奥运史“第一人”,他说:“青岛奥帆史是青岛奥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增加了青岛奥运史的分量。”

现在《帆都人物》、《帆都传》这两本书已成雏形。“推出《帆都人物(珍藏版)》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青岛市奥运史的研究,使它发展壮大。”

青岛奥运史从1932年开始

“瓶子里紧紧密封的,是醇香浓郁的奥运会历史,我只是用一把起子将它打开。”

“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肤浅的,而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则会让人感叹不已。当我开始探索尘封已久的青岛‘奥运’往事,并逐渐融入其中时,心绪激荡,恍若寻宝者探到了心仪已久的宝藏。青岛这座城市与奥运有着深厚渊源。有了奥运,我们这座以山、海、城闻名于世的城市含金量就更高了!”姜茂森如是说。

国内了解“奥运会在中国”历史的人不多,了解“奥运会在青岛”的就更少了。其实,青岛是中国与奥运会最早发生联系的城市之一。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教练宋君复是当时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体育系主任,他带领包括刘长春等人参加了这届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零的突破”。第二年,宋君复根据他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刻意寻找到的洛杉矶体育场图纸,在青岛市文登路缩建了青岛体育场——这座建筑是中国第一座“奥运”式样的建筑。1935年7月至8月,为备战第十一届奥运会会,宋君复奉命筹组和领导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大会,并在青岛进行了紧张的暑期训练,青岛体育场和山大(现中国海洋大学老校区)的体育场是运动员主要的训练场地。“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参赛运动员刘长春多次到青岛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中国著名奥运人物王正廷张伯苓、郝更生等人都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组团参加奥运会,也是戎克船运动第一次走入奥运会。时任山东帆船队总教练的刘英昌担任中国帆船队教练,他带领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员参加了这届奥运盛会,而这些代表中国参赛的运动员就是在汇泉湾进行赛前训练的。”

“好多人认为,青岛奥运会史应该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或者2008年8月奥帆赛在青岛举办之日起开始计算,那就错了。实际上应该从1932年开始算起,这样,我们现在已拥有了75年的奥运史,尽管它被中断过,但起点不可埋没。”

不论《帆都人物》还是《帆都传》,都是“人文奥运”的一部分,但人文工作者往往把青岛奥运史理解为体育方面的内容少去关心,而从事体育、包括与帆船运动有关的人员往往把它归于文史方面,这样就使青岛奥运史一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姜茂森认为,之所以直到现在只有他一个人来研究这个课题,是因为大家“走过,路过,却没有谁看到它而已”。

姜茂森说:“紧紧密封的,是醇香浓郁的奥运会历史,它一直被封锁在‘瓶子’里面。我只是负责用一把起子,将它打开而已”。

百年城市举办百年奥运不是幸运

“奥运文化遗产应该记录下什么?在一个时间段里我‘找不到北’,后来发现‘指北针’,速度显著加快。”

因为是个人创意、个人发现、个人命题,一个人来走这条“蹊径”,便存在束缚自己的地方。

姜茂森说:“奥运文化遗产应该记录下什么?因为目标庞大,也比较抽象,且人文与体育盘根错节,在一个时间段里我‘找不到北’,后来发现‘指北针’,速度显著加快。”

所谓“指北针”,就是渐渐丰盈起来的人脉,就是不愿显山露水却绝对是“高人”的真知灼见的指点,这让姜茂森穿透表面现象看到了“核体”。有了这些,日积月累,手头资料厚重起来,应该保留什么,应该放大什么,应该细化什么,如何让抽象的东西以形象表达出来……他都有了底气。经过不停地寻访,姜茂森采访到了绝大多数从事帆船运动的“三代”运动员和教练员,形成了口述史。

在这之前没有谁做出过“三代”定位,姜茂森为他的这个创意感到自豪,他说:“没有这些就构建不出帆船之都,没有帆船之都也就无从奢谈青岛奥运会史,一座在1904年就举办过帆船比赛,并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帆船运动城市;一座上世纪30年代就与奥运会发生联系的城市,实际为2008年埋下了奥运的种子,它在21世纪终于长成参天大树,这绝非偶然间的突变。在一座百年城市举办百年现代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绝不是巧合、幸运,也不是‘天赐良缘’。”

结集作品

《青岛钻石风景区探秘丛书》 2010年1月青岛出版社出版

收入作品

《青岛记忆》 2004年青岛出版社

《胶莱人工海河》 200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国学大师之死》 当代中国出版社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五、十六辑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李沧文史》 第一、二辑 政协李沧区文史委员会

《四方民俗风情》 政协四方区文史委会

《行走在市北》 政协市北区文史委会

文史作品

影视片《康有为之死》 2009年与上海电视台合作

石头路情结 2003年2月28日《青岛日报

在城市地下穿行 2003年3月20日《青岛日报》

去湖岛吹海风 2003年3月28日《青岛日报》

下午三点钟的会前村 2003年10月26日《青岛晚报

揭开崂山黄石洞神秘面纱 2004年6月29日《青岛早报

发现乾隆时期“城阳钟亭” 2004年8月2日《青岛早报》

寻找胶州牧马古城 2004年8月12日《青岛早报》

众多古书院隐身崂山区 2004年8月20日《青岛早报》

发现莱西邹卢古城 2004年9月2日《青岛早报》

初访中国“地雷战”故乡 2004年9月15日《青岛早报》

古塔古碑增色平度市景观 2004年9月30日《青岛早报》

登上古城看雄崖 2004年10月27日《青岛早报》

寻访青岛齐长城遗址 2004年12月3日《青岛早报

古镇口炮台2004年12月16日《青岛市早报》

基督教堂钟楼 2004年12月20日《半岛都市报

康有为的身后事 2005年1月12日《齐鲁晚报

大珠山发现隋唐“三大石窟” 2005年2月5日《齐鲁晚报》

揭露田中奏折 2005年4月30日《齐鲁晚报》

黔古城 2005年10月3日《青岛早报》

人民英雄纪念碑石材来自齐鲁 2005年11月11日《齐鲁晚报》

胶东半岛大儒”庸谭 2009年2月23日《半岛都市报》

梁思成:惊叹青岛“七街口” 2007年7月22日《半岛都市报》

梁漱溟与青岛江苏路28号 2007年8月4日《半岛都市报

王:陵县路25号"寄庐"时光 2007年9月21日《半岛都市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