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笔名“鲁风”,散文、杂文作家,著名编辑。1991年获山东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4年从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流动出站,成为我国报界第一位新闻学博士后。曾在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工作15年,2004年被全国新闻出版署评为高级编辑,2006年被北外作为人才引进,之后转评为教授。

个人简介

谢庆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笔名“鲁风”,散文、杂文作家,著名编辑。曾在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新闻学专业。2006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人才引进。1991—2005年先后在省级党报、中央主流媒体当记者和编辑,并以新闻采编方面的成就,成为新闻界有社会影响的高级编辑。2002年,被选拔进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6月,完成博士后工作报告,成为我国报业界首位新闻学博士后。

个人经历

2006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人才引进。1991—2005年先后在省级党报、中央主流媒体当记者和编辑,并以新闻采编方面的成就,成为新闻界有社会影响的高级编辑。2002年,被选拔进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6月,完成博士后工作报告,成为我国报业界首位新闻学博士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7月14日)《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7日)等媒体以“我国报界首位新闻学博士后出站”为题,称他在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填补了一项国内研究领域的空白”。谢庆立主要从事中国新闻史研究,在近现代报纸副刊研究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他从源头上进行考察、分析梳理了报纸副刊发展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并以开阔的理论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展现出自己的学术个性。近年来完成业务专著两部、整理并主编作家作品集一套,创作并结集文学作品一部。在《新闻战线》《青年记者》《文物天地》《中国新闻出版报》《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日报》《通俗文学评论》等报刊上发表文学评论和新闻研究论文30多篇。所整理并主编的《王度庐武侠言情小说集》12种286万字(王度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武侠小说十大家之一,将他的作品系统化、经典化地编辑出版,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其中的《卧虎藏龙》被改编成电影。近年来创作的散文、杂文、随笔200多篇,60多万字,其中一些作品被《作家文摘》《杂文选刊》《文摘报》等多家报刊转载。

研究方向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国际新闻采编业务研究等。

个人专著

《搅动晚清社会秩序的力量》《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开满鲜花的河流》等。其中《搅动晚清帝国秩序的力量》一书,首次把19世纪早期外报对外中国报道作为研究专题,以新史料、新视野,拓展了研究领域,填补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有学术影响的论文:近年在《新闻记者》《新闻大学》《新闻战线》《中国文化研究》《新闻爱好者》等CSSCI学术期刊、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新闻史研究系列成果《在华外报与“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探源》《为“天朝”建构“新世界”》《谁是“野蛮人”》《19世纪中国报业与新型知识分子》《看不见的“推手”》《西洋镜”里的末世图景》《西方殖民欲望渗透的晚清中国军事形象》等,一些成果被《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等杂志转载和摘发。

研究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在华外报与中国形象研究;

2.主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美在华外报与中西文化交流。

部分论文:

1.在华外报与“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探源,《新闻记者》,2017年第7期。

2.看不见的“推手”:《中国丛报》与1834年“律劳卑”报道研究,《新闻记者》,2018年第5期。

3.为“天朝”建构“新世界”,《新闻记者》,2016年第4期。

4.谁是“野蛮人”:19世纪早期在华英文外报议题研究,《新闻大学》,2017年第6期。

5.“西洋镜”里的末世图景:1832年《中国丛报》的中国报道,《新闻战线》,2017年第8期(上)。

6.怎样培养会讲中国故事的人,《人民周刊》,2016年第9期。

7.把“模拟融合媒体”引入课堂——以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新闻战线》,2016年第5期。

8.政治话语与个人情感的双重变奏,《同济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9.19世纪中国报业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春季刊。

10.吸纳“地气”,彰显“风骨”:都市报竞争力问题的思考,《新闻记者》,2013年第2期。

11.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5期。

12.在编读互动中寻求创新,《新闻战线》,2008年第2期。

13.“亚罗号事件”的冲击波,(合著)《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4期。

14.把握时代主流,“趣味”“学理”并重,《青年记者》,2010年第12期。

15.副刊研究:寻求理论创新的基点,《新闻战线》,2008年第11期。

16.中国早期副刊编辑思想的发展,《青年记者》,2008年第5期。

17.搅活一池春水:论五四时期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青年记者》,2008年第2期。

18.理想是一种“逃离”,《人民周刊》,2015年第11期。

19.“个性化”的评论更多地体现“共性”内涵,《新闻战线》,2004年第6期。

20.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合著)《山东视听》,2006年第10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