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启基,1935年生,福建省古田县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校内历任基础物理实验室与近代物理实验室主任,基础物理及原子核物理教研室副主任,核电子实验室与核电子学专业主任,粒子加速器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加速器研究所所长兼电子加速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校科技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校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评审组组长,是核物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人物生平

赖启基,1935年生于中国福建省古田县

1956.7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提前毕业留校任助教

1963.8晋升讲师

1981.4晋升副教授

1985.9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7.12晋升教授

1995.7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7月,赖启基先生修完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全部课程(那时中国尚无核物理专业),利用暑假期,被派往鞍山钢铁集团行金属物理专业的“毕业实习”,实习题目为“钢中白点的形成”,在鞍钢工程师指导下,饶有兴趣充分利用公司优越条件,加班加点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研究,完成的“实习研究报告”被评为“优秀”。实习返校后于1956年10月被提前一年作四年制本科毕业,留校任基础物理教学并主动增修程开甲先生执教的量子力学课程。1957年8月起赖启基先生被派定为筹备原子核物理专业的5人小组中最年轻的一员。在施士元和程开甲两位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带领几位高年级学生筹建核电子学实验室与核电子学专业。建立教材并开设核电子学、ns技术及其在核物理学的应用等课程。同时还带领高年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研制可用于核谱研究的三型闪烁γ谱仪及其他核实验设备,快速建成了可用于教学、科学研究初具规模的专业实验室,满足了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科研、教学、专业建设的成果,核物理专业于1960年被评为校、省先进集体,赖启基先生被委派代表核物理专业,于1960年6月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师生们研制的部分教学、科研仪器参加了大会展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参观和接见,此一事已被列入“1902~1988南京大学大事记”中。当我国“两弹一星”中的“两弹”试爆成功后,赖启基先生认为核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都应适时关注使核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响应中央“促生产”号召,赖启基先生于1967年,与部分教职工一起创办了“南京大学可控硅厂”,主持研制了当年国内先进的1kV、1kA高压、大功率、快速晶闸管,参加全国科技成果展,又于1972年领衔申请江苏重点攻关项目、后又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NDZ20-20Mev高能双光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领衔组织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即东南大学)、720厂、1014所、南京第一医疗器械厂、772厂、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即江苏省肿瘤医院)7单位、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协作攻关,前后历经12年几经周折,在国家科委、省市政府大力扶持下,于1985年圆满完成攻关并成功用于治疗多种肿瘤患者后,于1986年5月,由谢家麟院士主持的全国加速器与放疗界31位顶级专家、国家科委、省市有关领导组成的、全国性科技攻关成果鉴定会。鉴定意见明确指出此型加速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高能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空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呼吁“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及江苏省、南京市部门尽快给予支持和扶植,使其能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此型医用加速器后续产业化改进设计后转产,获得预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起,赖启基先生在研发“20MeV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同时,对行波反馈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了理论上深入的探索,提出一种“可变耦合”方法,以期获得在不同束负载下,均可获得最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最佳耦合反馈”方案,并依此方案在南京大学加速器研究所研究开发了一台“可变耦合行波反馈电子直线加速器”,其实际性能指标测试结果与理论预期完全一致。此后,又进一步将其改造建成了能高效率引出5°12Mev扫描电子束的辐照加速器,并随之带领研发团队开展了多方面的辐照应用研究。其中一项名为“12Mev电子辐照提高二极管开关速度新技术”于1985年9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会”。鉴定会意见指出:“预计将该成果推广于生产会有很高的经济效益”,198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但由于当时社会认知的限制,此项技术未能及时推广。直至1997年3月通过国家教委在南京大学组织的成果名为“系列电子直线加速器研究和应用(NFZ-10工业车辐照电子直线加速器)”科技成果鉴定后,5~12MeV电子束辐照对包括辐照多种功率半导体器件改善开关特性;多种高分子材料与器件辐照改性;食品、保健品、药品、一次性医疗用品辐照灭菌消毒;海关、进口物品的免(检)疫辐照的实际产业化应用,已在国内、国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此项目属国家教委“教技司(1993)178号”文件正式下达的“国家教委重点科技项目”,得到国家经贸委安排的第二批“国家产学研,高技术项目计划”经费的扶持。此项目的成果鉴定时间为1997年3月,参加此项目研究的是南京大学加速器研究所由赖启基先生领衔的19位教、职工。鉴定委员会由何多慧院士、赵文彦、裴元吉、丁耀根教授等10位著名专家组成。鉴定意见指出:“NFZ-10型加速器的研制成功,标志了我国工业辐照电子加速器的研制取得的新进展,为我国开辟新的辐照加工技术及对加速器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项目于1998年1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NFZ-10型加速器与用它研究功率半导体器件方法与工艺的研究成果已在铁道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究所多年用于批量辐照生产大功率、高速半导体开关器件并用于电力机车的电控系统,结出累累硕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年前后,赖启基先生临退休前还带领部分教师研发完成了起名为“HPBL(高精度超小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原型样机,可用于钢铁厚度达200mm金属装备的无损检测和机动式集装箱在线检测以及高速公路不停车快速安全检查。2001.3退休后,赖启基先生作为首席专家与南京海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任职技术总监,主持研制了多学科深度交集的大型无创/微创治疗类医疗装备——“海克高强度自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针对各种良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自2010年起产品样机已在两家国家临床试验基地进行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正在准备产业化。

主要成就

赖启基先生1953年毕业于古田县第一中学,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火炬计划先进工作者、南京大学先进工作者、南京市经委横向联合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称号。

赖启基先生在南京大学校内历任基础物理实验室与近代物理实验室主任,基础物理及原子核物理教研室副主任,核电子实验室与核电子学专业主任,南京大学粒子加速器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加速器研究所所长兼电子加速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法人代表),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南京大学科技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评审组组长,是核物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赖启基先生在校外前后参加了中国核学会、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的筹备工作,后历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直线加速器专业组长、电子加速器专业组长、技术委员会委员、应用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筹备江苏省核学会,先后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任辐射技术与加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核集团部高等学校原子核物理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医用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用高能辐射和核设备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放射治疗、核医学、放射剂量学标准委员会委员;北京医疗器械研究院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电离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政协委员等。

赖启基先生所获荣誉与奖项:

1986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5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6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2.3南京市横向联合先进个人

1992.5江苏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2.10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3.10 江苏省火炬计划先进工作者

1994.7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先进工作者

1998.1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赖启基教授在核电子学领域研发γ闪烁谱仪及相应教学科研成果曾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主持研制大功率晶闸管参加全国科技成果展;主持20MeV高能双光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成果(江苏省重点攻关项目、后又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高能电子对半导体辐射效应的研究”(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NFZ10工业辐照电子直线加速器”(国家产学研究高技术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工业辐射电子直线加速器,分别在医院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和企业生产电力半导体器件辐射加工流水线上应用,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类加速器均已转向商品化生产。发表各种论文60余篇、专著三部。参与制定大型医用与工业用加速器国标和国家行标两部。当前正主持研发高精度超小型无损检测用电子直线加速器(HPBL)、新型高功率超声刀(HKSFU)、更大功率工业辐照电子直线加速器等的研发和预研工作。2001年3月至今任职南京海克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主持大型高新技术医疗设备项目——“海克高强度自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HKSFU)”的研发工作,其核心技术获得多国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科技部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项目扶持。2010年项目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取得显著疗效,其阶段性成果已形成7篇论文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连续刊登在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行业杂志《世界医疗器械》上。

出版著作

《医用加速器》 科学出版社 2003.10

《电子加速器工业应用导论》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2.4

《电子束辐照技术在检疫处理中的应用》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