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道根(1788-1858),字确潜,又字潜夫,号晚香,又号饭香,晚号徐村老农,昆山市人。他勤奋好学,涉猎六经四书、汉唐训、声韵文字、医方药书等领域。潘道根的主要作品包括《饭香诗存》和《潘晚香日记》,后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858年8月21日,潘道根去世。

人物生平

潘道根,清乾隆、咸丰年间新阳县城(今昆山市玉山镇)人,居城内后市巷。19岁时,因父去世,家赤贫,仍徙县北乡南梅心泾(今属周市镇),以教书授徒为生,尝书其堂名为“隐求”以明志。爱新觉罗·颙琰年 (1815),妻吴氏不幸去世,携七龄幼子周流设馆授徒,在荒村土屋中苦度岁月。虽然家贫生活困顿,但仍然读书不辍,著述不绝,忧国忧民之心常存胸中,有关邑之民生公益事,无不踊跃发起参与,人多叹为不可及。爱新觉罗·旻宁廿一年(1841)年迁居近城郭之汉浦塘东岸、睦和庵附近的徐村(今周市镇白塘村徐家宅基),行医卖药以终。

主要成就

潘道根自幼颖悟,相继从吴映辰等5位老师刻苦研习诗文经史、音韵训诂文字之学。与同邑王学浩、吴映奎等前辈结成忘年交,时常请益,学术愈。加入邑之诗社“栎社”,常与诗友们相酬唱。毕生致力实学,不事科举。咸丰元年(1851),知县王省山欲保举其为孝廉方正,作书力辞不就。生平好读书,因家贫,无力购置大量书籍,每逢善本必借以抄录成副本,孜孜不倦,至老未休。尤其留心地方文献,搜集乡邦文史资料、掌故轶闻不遗余力,并精心拾遗补缺,考订伪误,为地方保存了不少珍贵文献。光绪初和民国初,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时,就采用了大量他所搜集和考订的资料。平生著述颇丰,现尚20多种。

潘道根除诗文经史外,酷嗜岐黄之术。对《内径》《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无不细读精研,时借方书抄阅,故而极精医理,为人治疗,每多奇中。爱新觉罗·旻宁四年,37岁时正式悬壶应诊,治病疗疾,活人甚多,名扬遐迩,苏州市太仓市等地病家亦慕名屡邀出诊。性乐善好施,遇贫病者就诊,不取其酬,反赠以钱,深受远近乡亲爱戴。诊疗之余,勤于著述,所编著之医籍现存者尚有13部。

后世纪念

民国后,为纪念这位邑先贤,将其生前居住地命名为晚香乡(又称道根乡),至民国36年(1947)才改名为金鸡乡。建国后,行政区划累经变迁,该乡辖地曾分属昆山市陆杨、周市镇、新镇等镇,今属周市镇。

主要作品

文史作品

1、《昆山诗征稿》6卷(今存);

2、《邑志补遗订讹》3卷(今存);

3、《昆山县城隍庙续志》 (今存);

4、《新阳县城隍庙志》;

5、《昆山名贤墓志铭》12卷(今存6卷);

6、《昆山艺文志考》;

7、《隐求堂诗文集》4卷(今存);

8、《梅心后集》(今存);《徐村 诗文稿》(今存);

9‘、《潜夫文稿》2卷(今存);

10、《晚香诗钞》6卷(今存);

11、《隐求堂日记节要》18卷(民国24年刊本,今存); [1]

12、《晚香书札》; [1]

13、《昆山名家诗人小传》; [5]

14、《读书识小录》2卷; [6]

15、《昆新两县志补遗订讹》(不分卷 ); [7]

16、《昆山先贤冢墓考》; [8]

17、《三礼今古文疏证》三卷, [9]

18、《徐村文稿不分卷》; [10]

19、《〔康熙〕山县志》(校补); [11]

20、《荥阳潘氏家谱不分卷》; [12]

21、《顾亭林先生年谱》一卷; [13]

22、《潜夫杂著稿》。 [14]

医籍

1、《饭香道人医案》不分卷(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九月撰);

2、《读伤寒论》2卷(道光年春撰);

3、《医学正脉》不分卷(道光卅年 撰);

4、《外台方染指》1卷(道光年间辑著);

5、《临证度针》7卷(咸丰三年冬撰,已缺首、末两卷);

6、《徐村老农手抄方》不分卷(咸丰三年辑)等6部。

除《外台方染指》藏南京图书馆外,余均藏于苏州大学医学部图书馆。

亲属成员

潘道根的父亲是潘汤盘。他的妻子是吴氏。他的儿子是监生守拙。

参考资料

清史稿.微信读书.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