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盐改票是指清朝时期两江总督陶澎推行的一项盐务改革措施。这项改革旨在革除盐政弊端,减轻人民负担。
历史背景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实行“纲法”,将各商所领盐引分为十个纲,编成纲册。纲册允许各商将其作为“窝本”,每年按照册上的旧数派行现引。自此,食盐的购买、运输和销售权力都归属于商人,并且可以世代相传。商人按照纲册规定的年额纳税并运销的食盐被称为“纲盐”,从事这种业务的商人称为“纲商”。纲商们通过垄断食盐的运销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纲盐制度逐渐滋生了许多弊端。
改革举措
为了革除这些弊端,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澎在淮北地区实施了票盐法。这种方法允许平民携带资金前往相关机构领取票据,无论来自哪个省份,也不限制数量多少,都可以在指定地点获得食盐,并按照票据的规定在特定区域销售。这一改革使得大量的纲商陷入困境,他们对陶澎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甚至编排了一种名为“叶子戏”的游戏来丑化他的家人,并虚构了一些情节对他进行诽谤。尽管如此,陶澎仍然坚持推行票盐法,最终导致了盐务的重大变革。
社会影响
淮安市西北五里的河下地区曾是淮北商人的聚集地,那里建有许多豪华的住宅和园林。但由于纲盐改票的影响,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些高大的建筑纷纷倒塌,曾经的繁华景象已经不再。如今,只有少数的蔬菜园和几棵柳树还残留着昔日的记忆。
作品介绍
《纲盐改票》出自黄钧宰的著作《金壶七墨》。黄钧宰,原名振均,字均衡,别号天河生、钵池山农,出生于清淮安府山阳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早年丧母,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因此对科举考试并不热衷。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以拔贡身份成为奉贤县学的训导,致力于培养年轻学子。后来,他周游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黄钧宰晚年丧妻,生活颇为不如意,最终在光绪年间去世。他的戏剧作品包括《比玉楼传奇四种》,其中《十二红》因揭露南河总督署的积弊而受到关注。此外,他还著有笔记小说《金壶七墨》,书中记录了他一生的见闻,内容丰富多样,文笔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参考资料
关于票号的一点思考——回溯票号的起源.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7
中国盐政(明朝).商丘日报.2024-11-07
【“商贸富国”《货殖论坛》】李德楠:从盐商到儒医:道光盐法改革前后的河下徽商汪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商业史学.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