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省,文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重要作家作品研究。著有《直抵存在之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等著作。近年来主持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西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等。获得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等奖项。
人物经历
199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2002年至2005年,于西北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诗人、诗评家彭金山教授。
2005年至2008年,于兰州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批评家雷达教授。
2013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工作站,师从批评家陈晓明教授。
2013年11月,晋升破格教授职称。
2014年3月,受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
2021年7月26日,受聘北京市文联首批文艺评论家。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新世纪小说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研究。
主要贡献
出版著作
《直抵存在之困——中国现当代文学论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发表论文
《荒凉意境中的追寻者——透视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少年维特的烦恼〉叙事艺术探析》,载《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论冯至早期叙事诗的现代意义》,载《甘肃教育学院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从生命的记忆到思索》,载《飞天》2006年第5期。
《重估先锋文学的意义》,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近三十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演变》,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沉潜与精微》,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沈从文的自然及其当代生态意义》,载《新学术》2007年第4期。
《生态精神的捍卫》,载《作品与争鸣》2007年第12期。
《中国生态报告文学综论》,载《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年第6期。
《离离的迷与痛》,载《飞天》2008年第12期。
《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载《光明日报》2009年4月4日。
《近三十年中国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闯海人的英雄史诗》,载《文艺报》2010年7月14日。
《生态文学向我们走来》,载《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
《生态危机的昭示及其出路的探寻》,载《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2期。
《世界格局下的中国经验书写》,载《光明日报》2012年4月24日。
《论新世纪短篇小说的价值追求》,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接地气与原创力》,《求是》2012年第9期。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论新世纪小说的文化建构意义》,《小说评论》2012年第4期。
《高原生态的发现者》,《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民族文化危机的书写与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直抵存在之困》,《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19日。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光明日报》2012年12月4日。
《千年孤独 中国经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2期。
《黑暗内部的闪电》,《文艺争鸣》2013年第4期。
《一次不彻底的远行》,《博览群书》2013年第8期。
《当代女性的天问》,《文艺报》2013年9月2日。
《一灯可否除去千年暗》,《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文学的命运》,《甘肃日报》2013年10月10日。
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批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家网.2015-05-01
北京文联首建签约评论家制度,首批签约10人.今日头条.2021-08-01
《我不是潘金莲》:直抵存在之困.中国作家网.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