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冰,女,1967年生于江山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1988-1991年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留学日本,在爱媛县松山大学学习经营管理学一年。1993-1997年任日本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中英文翻译。1998年前往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汉学,副修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日本学,博士导师: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 D.),留校担任顾彬研究室的科研助手。2004-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臧克和。2005-2010年,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持多项课题研究。2010年12月,由中山大学以“百人计划”引进,任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8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

199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民俗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硕士导师:陶立璠

1992-1997 留学日本并在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任职。

1998-2003 波恩大学攻读汉学博士学位,副修民族学和日本学。

2004 获得德国波恩大学汉学专业博士学位(Ph.D.)。博士导师:顾彬(Wolfgang Kubin)。

2003-2004 留校担任顾彬教授的科研助手。

2004-2005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后。指导教授:臧克和

2005-2008 德国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员(助理教授待遇)。

2010-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交流

学术兼职

2007-2008,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兼职副教授

2010-2012,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兼职研究员。

2012-2014,平成24、25年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共同研究员。

2013-2015,湖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员兼职教授。

参与国际会议

2005 国际学术研讨会“亚美古代文明中的文字与仪式”,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

2007 国际研学术讨会“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和中美洲的文化比较”,于慕尼黑西门子股份公司基金会会所举行。

2009 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的复兴与发明: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宗教场所与礼仪的重构”,于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举办。

2009 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第16届大会分组会议“1860年以来德国民族学的中国研究”(中德合作),于云南大学分会场举行。

2010 国际学术研讨会“哈萨克族阿肯德与中亚传承传统”(中德合作),于波恩大学俱乐部举行。

2012 中德双向交流学术研讨会“宋元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仪式与艺术”,于德国慕尼黑西门子股份公司基金会会所举行。

2013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

2013 “第二届中德中国文化研究论坛:大传统与小传统”,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

参加学术会议

2014 国际学术研讨会“汉字文化圈文化之‘和而不同’,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

2014 国际释奠学研讨会,于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举行。

2014 国际学术论坛“昆仑山脉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于青海格尔木市会议中心举行。

2014 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记忆之场的东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2014 国际论坛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重阳节亚洲孝道文化”,于孝感市湖北工程学院举行。

2014 “民俗学的学术资源再认识:哲学之根与他山之石”,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

2014 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

2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举行。

2015 第二届大昆仑山脉文化高峰圆桌会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大昆仑文化”,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举行。

2015 学术研讨会“城市化进程中节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国音乐学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办。

2015 国际论坛“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

2016 国际论坛“东亚世界的异文化交流、日本与中国——融合、摩擦、变容——”,日本民俗学会主办,中国民俗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协办,于福冈县大学举行。

科研项目

2004-2005 “玛雅文字与古汉字的比较研究”,上海市博士后基金。

2005-2008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与中美洲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主持),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跨学科合作项目。

2007-2008 “州衢州孔庙及其祭孔礼仪研究”(主持),浙江省衢州市政府委托项目。

2008-2009 “哈萨克阿肯对唱:文本、仪式与表演”(参与主持),德国教育科研部中德合作课题。

2009 “现代中国的祭孔礼仪与孔姓家族”(主持),慕尼黑大学青年女学者基金。

2009-2010 “以孔子为祖先——晚清至今以来中国政治和社会变迁中的孔氏家族与祭孔礼仪”(主持),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常规项目。

2011-2012 “民族国家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 — 欧洲的理论和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主持),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资助项目。

2012 “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

2012-2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科研成果

个人专著

1.《南宗祭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玛雅文字之谜》,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6。

3.Zwischen Moderne und Tradition(《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张承志评传》,德语),Peter Lang国际出版公司2004。

4.《服饰与文化》(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

编著作品

1.《传统的复兴与发明》(合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2.时间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中国古代的时间和仪式》,合编),德国Harrassowitz出版社2009。

3.《广义文字学研究》(合编),齐鲁书社2009。

4.《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

5.《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合编),民族出版社2007。

三、主要论文(2004后发表)

1. “仪式的建构与表演——2011年清明节曲阜市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2. “孔子庙祀期考”,《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贾磊磊杨朝明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578-586页。

3.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 -- 以祭孔大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4. “德国传教士眼中的曲阜孔庙与释奠礼仪”,《‘世界的孔子:孔庙与祀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编印),2010年,第166-186页。

5. “Das Bild der Ahnen” (祖公的图像),载 Menschenbild in China. Jahrbuch der DVCS 5,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pp. 165-185.

6. “Concepts of Future in Early China” (中国早期的未来观念), in: 时间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pp. 169-188.

7. “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8. “Zukunftsperspektive und Geschichtsbewusstsein in altchinesischen und mesoamerikanischen Hochkulturen” (古代中国和美洲古文明中的未来展望与历史意识), in: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Mesoamerikas im Kulturvergleich zum Alten China, Berlin: Gebr. Mann 2009, pp. 41-75.

9. “文字的物质载体及其社会功能”,收入《广义文字学论集》(齐鲁书社2009年),第515-533页。

10. “Ancestors in Maya and Shang Chinese inscriptions” (玛雅和商代契文中所见之祖先,合著), in: Paideuma, vol. 54 (2008), pp. 129-149.

11. “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合著),《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12. “图腾主义的终结:克劳德·李维-史陀如是说”,《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3-13页。

13. “仪式语言与语言仪式”,《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65-75页。

14. “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5.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6. “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 期。

17. “‘Langw?hrend' oder, ewig’? Die Bedeutung des Wortes yong und das lineare Zeitkonzept im frühen China” (长久还是永远?“永”字古义与中国早期的线型时间观念)。 In: Zurück zur Freud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und Lebenswelt und ihrer Rezeption in Ost und West. Festschrift für Wolfgang Kubin, St. Augustin: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2007, pp. 393-410。

18.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Chinas: Formation, Zerst?rung und Wiederaufbau” (中国文化记忆的形成、破坏与重建), in: China und Lateinamerika. Ein transpazifischer Brückenschlag, Berlin: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7, pp. 137-163.

19.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20. “Text und Kanon”(文本与经典),minima sinica, 2006.2。

21. “玛雅文中的异体字类型简析”,《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2005)。

22. “论汉字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功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开设课程

1.民俗学概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2.文化人类学(本科生,核心通识课)

3.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硕士生、博士生)

4.外国民俗学史(研究生、博士生)

5.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博士生)

获奖情况

1.2006年 获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浙江海外留学英才奖”。

2.2011年 专著《南宗祭孔》获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7-2008年度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特别奖”。

参考资料

民俗学者.中国民俗学网.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