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汉江奇迹

汉江奇迹

汉江奇迹一词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经济迅速复苏的“莱茵河奇迹”,广义上指的是韩国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快速的工业化、科技进步、国民教育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狭义上指的是1953年至1996年间首尔特别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世界市场规模从1950年开始快速增长,而韩国则适时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让经济走向开放。1961年后,韩国先是采用了统一汇率,解决了多元汇率混乱局面,简化了国际价格比较,在随后几年努力吸引外资,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行了金融改革,以调动韩国国内的金融储蓄。到了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重点发展电子、精密机械、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又将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工程、精密化学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进入新世纪后,韩国在继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汉江奇迹为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行业层面上,削弱了韩国的出口竞争力,导致从事竞争性行业的大多数人利益受损。

基本概念

“汉江奇迹”广义上指的是韩国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快速的工业化、科技进步、国民教育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狭义上指的是1953年至1996年间首尔特别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汉江贯穿了首尔的中心,将首尔分为江南区和江北,故以汉江为名。这个名词是从描述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迅速复苏而被称为“莱茵河奇迹”一词借鉴而来。

地区概况

韩国工业化建设开始前,经济环境异常恶劣。为了缓解战争结束后国内消费品及其它各种物资的严重缺乏状况,政府于五十年代中期实行了进口替代政策。所谓的进口替代政策,实质上就是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取代国外的进口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并逐步实现工业化。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韩国政府首先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刺激国内和地区内工业的发展”并以美国的经济援助为前提建立了一些专为国内市场而生产和销售的产业,进而形成了对国内实行的“三低”政策,即低粮价、低利率、低汇率。应该说,进口替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韩国物资的绝对短缺现象,为韩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因为韩国作为一个小国,本身的资源毕竟有限,市场也相对狭小,若不能充分利用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的有利条件,借助广阔的国外市场,韩国经济的真正起飞就无从谈起。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成为经济形势略有好转的韩国经济的迫切需要。

形成背景

科技革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球经济由于广泛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而进入了产业的调整时期,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化。大量传统的技术、产业、资本迫切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出去,这为韩国发展出口导向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韩国充分吸收了外来的资本和技术设备,借助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一内在的条件,建立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

冷战

“冷战”为韩国提供了特殊的地缘政治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世界一分为二,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大批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争取的目标。韩国由于紧邻中国、北朝鲜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而成为美国竭力争取的“战略要地”。1953至1956年朝鲜战争前后,美国除军事干预外,还开始了对朝鲜半岛南部的经济投入。五十年代的韩国即是在美国大量“无偿”援助的前提下,开始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还以关贸总协定为基础,大量吸纳韩国、台湾地区轻纺工业等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的传统产品,从而推动了韩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投资少、技术含量低、见效快的轻纺工业便由此成为六十年代韩国的重点产业。据统计,在1966至1971年,韩国的工业和出口结构中,轻纺工业占70%。韩国的轻纺工业产品畅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国,轻纺工业产品也一直成为韩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对韩国经济的推动。日本经济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了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都走在了韩国的前头。作为邻国,日本与韩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共融性,日本自然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在产业结构上先行一步的日本将资金、技术、设备、工业半成品源源不断地流入韩国,借助于韩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完成产品加工后再远销欧美市场,日本企业界可以籍此轻而易举地获得比在日本国内更高的利润。日本也成为连接韩国与欧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吸收日本“过剩”的资本、市场,“过时”的技术、设备,发展本国的工业经济成为韩国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过程

发展经济

1961年,经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政权,为了用事实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把发展经济作为统治的首要目标。鉴于韩国既具有土地狭小、资源贫之、人口密度较大等这些相对不利的条件,但又具备作为半岛型国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港湾等这些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因素,韩国政府确立了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的方针。该政策的核心是贸易立国。朴正熙政权强调出口贸易是经济的“真正命脉”出口增长的多少是衡量国力大小的“综合尺度”。为了使这一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政府放弃了五十年代执行的“三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由此开始了韩国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

朴正熙政权在其近二十年的统治中,经济速度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据统计,韩国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的第一个十年(1961至197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7%,出口年增长率更高达,36%,以上。1961年,韩国的出口值仅4100万美元,1971年,即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纺织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回。应该说,韩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出口导向政策功不可没。在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功的基础上,进入七十年代,为了保证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出口竞争力,韩国政府再一次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

重化工业

1973年1月,再次当选总统的朴正熙发表了“重化工业宣言”,宣告政府将以重化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重心”。韩国政府明确指定了六个优先发展的产业:钢铁业、石化工业、造船业、工业机械、有色金属以及电子工业。为此,政府还设立了“重工业推进委员会”全力以赴地发展政府确定的重化工业项目,并对六大产业中的“主体企业”提供了种种优惠。

1978年,仅出口补贴和税收减免就使这些部门的保护率高达16.4%;而除食品、烟草及六大产业外的其它产业的平均保护率仅为2.3%;在国内市场上,重化工业部门的保护率更高达,35%,远高于其它工业36%的平均保护率也正是基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才在韩国出现了其它行业企业的平均成本相比“六大”产业企业来说大致高出30%的奇特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疑都是以资金投入为前提的,工业战略的调整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一后盾。韩国政府在对工业经济的资金支持方面显然也是积极且不遗余力的。

据统计,韩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3年,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达31.7%。七十年代发展重化工业时期政府这一比重上升到33.2%"。韩国政府在官方向重化工业资金倾斜的同时,为了动员民间资金为重化工业项目所用,还颁布了《国家投资基本法》规定银行储蓄存款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拥有养老基金、邮政存款、人寿保险的机构和个人,都必须购买“国家投资基金”即每一种类型的储蓄都被强制性地动员起来,从而保证国家对重化工业的投资有尽可能多的资金。

正是由于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重化工业的发展,韩国的重化工业产业政策才迅速地取得了成效。实行产业调整前的1972年,韩国重工业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是23.8%,到重化工业政策取得极大成功的1982年,重化工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4.2%。可韩国七十年代经济之所以能保持稳定高速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重化工业政策的实施。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1971年至1978年,韩国经济实际年增长率达8.7%。其中,1972至197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0.8%,1970至1979年间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9.2%,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的比例从21.3%上升到34.7%。

数据对比

1965至1995年间,韩国经济增长率高达7.2%,在“四小”中与新加坡相当,高于中国香港的5.6%和中国台湾的6.2%,更远高于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2.1%,拉丁美洲的0.9%。1965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9%,1995年上升到48.8%。1990年,按照销售额计算的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亚洲区除日本外,能够进入排行榜的只有韩国企业;据日本《经济新闻》的统计,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以销售额衡量日本以外的50家亚洲大企业中,韩国占了20家。在1960年还是一个农业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朝鲜的韩国,30年间一跃成为国际上第11大经济体和第12大出口国,并于1996年底成功加入被称为“八国集团”的OECD。

后续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韩国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对此韩国政府又一次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大的调整,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重点发展电子、精密机械、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扶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经济也因此受惠,避免了当时许多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不前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韩国政府又将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工程、精密化学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提升产业竞争力,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遭受巨大打击,但韩国也很快就得到恢复,这和它打下的产业基础密不可分。进入新世纪后,韩国在继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韩国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此后,还制定和完善了包括《文化产业促进法》《演出法》和《电影法》在内的十几部相关法律。韩国政府还对文化产业实施了一整套激励机制。比如,设立“国务总理奖”“文化观光部长官奖”“出口奖”等奖项,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金奖励。除了丰厚的奖金,国家还为获奖单位提供国内外经营出口的多种优惠。正是由于这些政策引导得当,才有了“干荒”席卷中国、日本等国,并影响全球。

相关分析

产业政策是韩国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政府都根据国家发展计划确定优先发展的目标产业。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幼稚产业,政府先是运用保护政策予以扶植,待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后,就毫不犹豫地将它推向国际市场。韩国经济发展中财阀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的增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由于小规模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韩国政府就对大财阀下的大企业集团进行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起飞的“引擎”。大财阀对企业集团进行资产注入,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发展,反过来企业集团的成长为财阀提供充裕的资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都表现为对大企业的支持和倾斜。

政府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成绩来选择资助对象,不管是在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经济贸易政策下,还是在国家精心制定的产业政策基础上,只有绩效优良的大企业、大厂商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助,且企业的效益越好,得到的优惠就越多。相反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在这种体制下很容易被淘汰。这种政策能够把资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起来,使企业迅速做大变强,依托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大企业完成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同时韩国根据技术结构和层次对区域产业进行结构布局,建立研发中心,在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区域间的扩散效应,推进产业创新体系的完善。这些经济发展策略在国家资源贫乏、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是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成功选择。

相关影响

汉江奇迹在宏观层面,韩国政府通过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保持经济政策的外向性等措施,为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行业层面上,其作用却并非总是正面的,例如,韩国政府发布了将资源转向发展重化工业的政策,对重化工业的政策优惠导致轻工业的税率提高,信贷可用性较低、成本较高,明显削弱了韩国的出口竞争力。而重化工业优先的政策也将利益的天平偏向了韩国的财阀群体,导致从事竞争性行业的大多数人利益受损。后来,政府及时停止了这项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轻工业出口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市场份额。

相关事件

2013年2月25日,朴槿惠在韩国国会议事堂前的国会广场正式宣誓就职,成为韩国第18任总统。朴槿惠在随后的就职演说中表示,作为总统将以“经济振兴”、“国民幸福”和“文化兴盛”三大核心理念为基础,在“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开始创造“第二次汉江奇迹”,并全力打造一个公开透明、务实有为的政府。

参考资料

书评丨“汉江奇迹”是如何炼成的.书评丨“汉江奇迹”是如何炼成的.2024-10-18

韩拟强化企业竞争力 向东南亚出口“汉江奇迹”.环球国际.2024-10-18

《汉江生态经济带研究与规划》系列之一:韩国“汉江奇迹”对中国汉江开发的启示.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2024-10-18

韩国总统朴槿惠就职 “我要创造第二次汉江奇迹”.新浪网.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