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腹松鼠
蓝腹松鼠(学名:Callosciurus pygerythrus)是松鼠科丽松鼠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亚洲多个国家,包括孟加拉国、越南、印度、缅甸、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它们常见于热带森林,是一种松鼠科的啮齿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勃固。蓝腹松鼠也被称为Irrawaddy松鼠或灰腹喜马拉雅松鼠,是家族Sciuridae的一种。
外型特征
依洛瓦底松鼠体长160—185毫米,尾通常比体长,但较狭窄,长约162—192毫米;耳长17~20毫米;后足41—47.5毫米。颅长一般44—48毫米,个别亚种达51毫米,颧宽28~32.5毫米,腭长21.5—24.8毫米,鼻骨长13.4~13.9毫米,眶间宽15.1—15.8毫米,听泡长10.7—12.4毫米,上颊齿列长9.3~10.7毫米。颅骨基本上与赤腹松鼠的相同,只是略小而已。
蓝腹松鼠的身体背面及尾呈橄榄褐色,体腹面灰色、蓝灰色、浅红色、赤灰淡黄色;体侧灰褐色,有的臀部有1白斑。尾上面毛色似体背面,下面毛色略比上面的浅淡,尾端通常黑色。
颅骨略比赤腹松鼠的小,鼻骨和腭均较短,眶间也略较赤腹松鼠的窄。鼻骨后端略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其长短于眶间宽;额骨后缘平直,门齿孔甚为短小,腭骨后缘中间略为突出。第三上臼齿后缘向后超过腭骨后缘水平线。
亚种
蓝腹松鼠越南亚种(学名:Callosciurus pygerythrus imitator),Thomas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习性与繁殖
蓝腹松鼠越南亚种中型的树栖松鼠,体长175~230mm,尾长180~260mm,耳端无毛簇。体背橄榄灰色,腹面蓝灰色,腹中央不具条纹。中南松鼠是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一个特有种,其分布区狭窄,在我国仅见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地区的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红河、蒙自市、个旧市(蛮耗)、建水县、绿春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文镇、小孟养、仑和勐腊;国外分布于越南西北部(红河以西)和老挝北部(湄公河以东,万象以北),种的分布范围不及10万km2。
为印度支那北部热带地区的一种的树栖松鼠,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稀树灌丛,多在林缘多藤的矮树上活动,亦偶见于村寨边的稀树上或篱上。栖息的平均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m。巢穴多在树洞中或干燥的树根下。白天活动,清晨和黄昏前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浆果和种子为食物,尤喜食榕树、倪藤、野巴蕉、四照花、龙眼、枇杷、香蕉等果实,亦食部分浆汁嫩叶、花芽、鸟卵和昆虫等。独栖或成对栖息(繁殖交配季节)。交配季节约在每年的3~4月,孕期约1个月,4~5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2~4仔,以2~3仔居多
蓝腹松鼠印缅亚种(Callosciurus pygerythrus stevensi) Thomas于1908年命名 也称蓝腹松鼠云南亚种和云南腹松鼠。体腹面灰色到蓝灰色。体长176~185mm,尾比体长,长约l88~192mm,尾连毛宽约26~31mm。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墨脱县等地。国外见于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
分布区域
蓝腹松鼠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墨脱一带。蓝腹松鼠有8个亚种,中国仅有1个亚种,即云南亚种。
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阿萨姆邦、锡金王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越南、老挝等地,国内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墨脱一带。易危种。
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