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
张振,字石明,号砚豪,谱名张名竺,1907年1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张百可村张百可垸,幼年父母早逝,二哥嫂竭尽所能供其读书,恰逢辛亥风云遍及湖北各地,名竺心怀报国忧民之志,于1927年秋报考录取黄埔军校,他博览群书,精研军事战略,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1945年被提任为上海抗日战争第三战区顾祝同部高级联络参谋主任,授少将军衔,后因故被同党高层予以闲置,1992年在日本去逝,其后人将骨灰迁台安葬。
人物简介
张振,字石明,号砚豪,谱名张名竺,1907年1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张百可村张百可垸,幼年父母早逝,靠其二哥嫂抚养度日,七岁时入本村私塾颂读《四书》《五经》,因其天资聪明,二哥嫂竭尽所能供其读书,恰逢辛亥风云遍及湖北各地,名竺心怀报国忧民之志,说服家族父老亲人,投考湖北启黄中学,以学名张振予以优录。后又就读两湖大学堂(两湖书院改名为两湖高等学堂,又称两湖大学堂)。
人物家庭
张振夫人在台湾省,后居日本、美国,都非常思念家乡。1980年曾瞩子写信到家乡寻根问祖,给武穴市侄儿回信一封,由于各种原因失去联系,这是张振终生一大憾事,未了的一桩心愿。张振子孙也散居各地,张振有四男一女,长子张有龙(谱名堂义生于杭州市),次子张建生,三子张小龙,四子张小毛,女张江疆都出生在台湾,现均在台北市及海外军政界任职。妻戴氏名儒,生于1911年4月21日,常熟市县人,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一生追随张振征战各地,尽相夫教子之责,深受各方赞佩。
事迹
军事才华出众
1926年10月,国共两党北伐军攻占武汉市后,决定在武昌以两湖书院旧址为校址,设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又改为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两湖大学堂毕业后的张振,参加一段时间社会活动,于1927年秋报考录取黄埔军校,基础比其他人高,又博览群书,精研军事战略,倍受同学称赞。
1930年9月,张振在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后,派往浙江省杭州市保安第二团第三机枪连任排长、连长等职务。在长期军旅生活中,张振由于精明能干,多次立功授奖,得到上司信任和不断的提拨。1941年1月,时任中国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指挥国民党8万多军队包围新四军9千多人,在泾县茂林地区的袭击战中,最后打死打伤新四军7千多人,扣押了新四军军长叶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张振作为顾祝同的作战部长,参与指挥,展示了军事才华,受到陈诚和顾祝同的信任。张振在三战区顾祝同部,参加了江苏省、安徽、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区抗击日寇的战斗。1945年被提任为上海第三战区顾祝同部高级联络参谋主任,授少将军衔。
仕途多有不顺
后来,因贩卖军火事发,张振被同党高层予以闲置。
1949年携家眷去台,仕途多有不顺,终生未得重用,后脱离军界安居美国和日本等国。
为人处事
和睦乡邻
抗战胜利初年,张振接到长兄张光前的来信。说屋后有一家人欺负他,张振知道他大哥底细,对恰好垸里来部队看望张振的人说,我大哥这个人有些仗势欺人,你们回去调查一下,如果是我大哥信中所说事实,也要妥善处理,如果不是那个情况就算了。看望张振的人回垸后进行调查,结果不出张振所料,不是他大哥说的那样。
为官公正
张振在南京市任职时,一次,村中有张必生、李恢覆等四个去南京找他。这四人都是小知识分子,表示想在张振那里找一份工作,混一个官半职。张振马上回答说: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你们先要经过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录用。经过考试,四人考试成绩均不及格。张振说:你们四人考试成绩都不及格,我无法收用,你们真想要来,回去好好学习,过几年再来考试。对要工作的人,他就这样处理了,使四人无言以对。
主张和平
民国三十几年,广济发生户族械斗,张百可垸里派人去找张振,要他给垸里搞些枪支回去。张振得知后,马上严肃地说:你们不能胡来,你们要枪干什么?拿枪去打别姓的人,这是不允许的。各姓要和睦相处,不能搞流血事件,你们那些狭隘观点,我不可能支持你们。你们回去告诉垸里父老兄弟,要与各姓和平共处,请你们转告我的意见。
客死他乡
张振1992年在日本去逝,其后人将骨灰迁台安葬。
张振一生中只回张百可老家一次,即1945年抗战胜利后,带少将军衔回家,全垸人异乎寻常的高兴,一连唱了三天戏,对这位衣锦还乡的弟子表示热烈欢迎!这样的场面,刻印张振心底,据后来回大陆探亲的知道张振情况的人讲,晚年的张振,思乡之情很浓。十分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回到大陆。族人乡亲叹之:千里孤坟,遥望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