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嘎仙洞

嘎仙洞

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石峭壁上。嘎仙洞占地约2000平方米,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后厅四部分,为国家AA级景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跋焘拓跋焘为了祭祖,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到嘎仙洞内开凿石窟寺,并在嘎仙洞西侧石壁上刻下祝文。1980年7月30日,石刻祝文在嘎仙洞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调查时被发现。2006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遗址发现了石窟寺遗址、岩画长廊。201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遗址洞口东侧背北处发现魏书体镌刻的“故、多、开疆、焘”等14个字 。2018年5月,嘎仙洞洞窟内高2米以下洞壁两侧被发现布满岩画。2021年7月10日,嘎仙洞景区入选66个“内蒙古自治区网红打卡地”。

嘎仙洞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铜器、铁器、玉器,以及三鹿纹金带饰、金耳环等文物。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佐证了嘎仙洞是鲜卑族旧墟石室、祖庭,对鲜卑民族起源、东北亚人类学、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嘎仙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出土遗物代表了拓跋鲜卑先民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事实,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命名

相传嘎仙洞一带住着鄂伦春族人,某天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闯入了一个“满盖”,鄂伦春族人勇敢的和它斗争,但是不敌,感动了天上的嘎仙,嘎仙打败了满盖,此后,世人为了纪念嘎仙,将住过满盖的山洞称为“嘎仙洞”。

位置域境

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石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

历史沿革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拓跋焘拓跋焘为了祭祖,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离开帝国的首都平城,一路东行进入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区,来到一座叫做嘎仙的山,在25米高的悬崖上找到一个三角形的洞口。李敞到嘎仙洞内开凿石窟寺,告祭天地、膜拜祖先,致祭后在洞内石壁刻记了祝词。

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考古工作者米文平在嘎仙洞进行第四次考古调查时,在遗址内发现石刻祝文。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8月10日,新华出版社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并以8种外语文稿向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同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对洞内文化堆积进行发掘清理,发现了石器时期、战国时期、北魏时期的文化堆积,并出土陶器、石器、牙饰、骨器、铁器和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化石。

2006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发现了石窟寺遗址、岩画长廊。2008年4月,嘎仙洞内发现了未完工的雕凿建筑遗迹,经专家认定为“盝顶龛”。“盝顶龛”是大佛窟的一种窟顶设计。201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洞口东侧背北处,一块经人工打凿的扇面平面石壁上,发现魏书体镌刻的“故、多、开疆、焘、谒、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个字。

2018年5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岩画学会理事崔越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画家崔自默等人到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考察,发现洞窟内高2米以下洞壁两侧布满岩画,长百余米。

方位布局

嘎仙洞本为天然花岗石山洞,洞口略呈三角形,高12米,宽20米,方向为南偏西30°。洞内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7米,穹顶最高处达20多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后厅四部分。前厅西侧距洞口15米的石壁上,刻有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辞。

嘎仙洞主洞侧壁光滑,移行自然,为自然形成。在距洞口75米处开始左转后,侧壁开始斑驳,棱角凹凸,一直延续到尽头,明显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有成规模未竟工的人工开凿设计——石窟寺中常见的盝顶龛、甬道、像位等。

文物遗存

嘎仙洞发现了石刻祝文,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铜器、铁器、玉器,以及发现了三鹿纹金带饰、金耳环等。嘎仙洞出土的陶器以陶罐为主,属于战国时期,大多为手工制造的黑褐色夹砂粗陶,少数为轮制细泥灰陶,陶片上多带有印纹,还发现了一个盛满谷物的陶罐;嘎仙洞出土的石器,可上溯至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有石镞、石矛、刮削器;嘎仙洞出土的骨器有骨镞、骨刀、骨鱼鳔、钻孔骨板、狩猎图相骨纹板、弓弭、箭头;嘎仙洞出土的木器有木勺、白桦筒、桦皮弓袋、箭囊;嘎仙洞出土的铜器有铜釜、鹿纹铜带饰、四乳四神汉代铜镜残片;嘎仙洞出土的铁器有一把铁刀,被认为是李敞刻祝文之工具;嘎仙洞出土的玉器装饰品有用琥珀玛瑙绿松石水晶制成的珠饰、玉环市

北魏时期石刻祝文

嘎仙洞主洞西侧距洞口约15米处的石壁上刊刻“祝文”,通高0.7米,宽1.2米。刻辞为竖行,共19行,201字,字体大小不一,书体为汉字魏书,介于楷隶之间,书法古拙,笔势苍劲。石刻祝文的发现证实了嘎仙洞即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拓跋焘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石窟寺遗址

根据人工遗迹的情况分析得出,嘎仙洞的后三分之一设计的是规模宏大的石窟寺,但工程没有完工。人工开凿的空间长40米,宽8至13米,高8至12米。公元446年,鲜卑族到嘎仙洞祭祖的第三年,崇信佛法的北魏太武帝转奉道教,开始灭佛运动。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拓跋濬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之后北魏开凿了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专家认为,嘎仙洞石窟寺开凿工程可能因拓跋焘的灭佛运动而搁浅。

陶器

嘎仙洞发掘出的陶器均为手制夹砂陶,火候很低,陶色不均,多为黑褐色。器类单纯,以敞口罐为主,个别为直口器类。纹饰有凸弦纹、附加堆纹。其陶器形制与制法均与完工墓地、扎赉诺尔区墓群出土陶器相似,应为同一文化的早期形态。

开发与保护

1986年,嘎仙洞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嘎仙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石室,文物部门在刻有祝辞的石壁前安装了栅栏和铁门,洞口处修建了排水沟和防护栏杆。2002年,嘎仙洞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开始接待游客。2010年,呼伦贝尔市依托嘎仙洞,启动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工程建设。

201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呈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遗址危岩体加固设计方案〉并请批复的请示》(内文物发〔2011〕227号)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要求在确保遗址周边岩体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干预,合理布置工作量,尽量减少锚固范围。2017年末,嘎仙洞实施洞壁打磨、清理、添胶大规模保护工程。2021年7月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1年内蒙古网红打卡地发布会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举办,嘎仙洞景区入选66个“内蒙古网红打卡地”。

价值意义

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即《魏书》所载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是鲜卑族的发祥地,也证实了拓跋鲜卑的迁徙历程。这一发现揭开了拓跋鲜卑起源地的千古之谜,结束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鲜卑族入主中原前的发源地之争。祝文铭刻佐证了嘎仙洞是鲜卑人旧墟石室、祖庭,对鲜卑民族起源、东北亚人类学、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嘎仙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出土遗物代表了拓跋鲜卑先民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事实,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嘎仙洞东侧背北处拓出的“故、多、开疆、焘、谒、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个北魏时期文字证明了唐朝杜佑在《通典》中所说“刻祝文于室之北而还”是正确的,根据拓出的文字位置分析,此处石面上的文字,多于西壁祝文,内容也与西壁文字不同,所以此处文字的全面整理,会对研究北方民族史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化

嘎仙洞的传说

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苍松翠桦浓荫蔽日,遍地野花盛开,灿烂似锦;冬季,皑皑白雪盖山林,一片银色世界,林海雪原中自由奔驰着各种动物,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没想到,有一天忽然出现了一个躯体庞大、面目狰狞的吃人恶魔。它住在山巅崖的一个山洞里,窥探着人们的行动,只要发现猎人进入森林,它就伸出魔掌将人残害,鄂伦春人受害者不计其数。勇敢的鄂伦春人为了消灭这个恶魔,多次组织青年猎手上山去和它格斗,但都由于它的妖术厉害而失败了。鄂伦春人并未因此丧失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就这样一直斗争了许多年,鄂伦春人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天的嘎仙。

仙与恶魔比试,先让恶魔将洞口的一块石头搬走,结果恶魔输了,他们又比试箭法,嘎仙将石头的正中心射穿了一个车轮般大的一个圆孔。恶魔看到嘎仙的本领比自己强大,就逃之夭夭了。人们怕恶魔再次返回森林,就在它住过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石像。果然,恶魔三次过海眺望,看见嘎仙屹立的雄姿就不敢回来了。从此,鄂伦春族自由地在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中打猎、生活。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嘎仙,人们把恶魔住过的山洞改名为嘎仙洞,把大石头上有窟窿的那座山取名为窟窿山

鲜卑族简史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最初活动在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大兴安岭山地之中。鲜卑为古蒙古语,本义森林之意。大鲜卑山就是有森林的大山,即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大兴安岭。《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璞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术纪契而已,世世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东汉时期(1世纪),拓跋鲜卑发源于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原始森林地带,为鲜卑南迁大泽(呼伦湖)地区后,与匈奴余众在草原各地错居杂处和相互婚媾所生的新生代。《魏书·序纪》载:鲜卑“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在拓跋鲜卑迁至呼伦湖畔的第八位皇帝(160—170年)刘协邻,重组了原来7个异性酋长所统领的部落,自己亲统一部。7个兄弟各统一部,实现了“七分国人”的“鲜卑八部”的政治组织。拓跋姓拓跋邻摄领,至太和十八年(494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市后改为元氏。北魏登国元年(386年),鲜卑族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参考资料

嘎仙洞遗址.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5-02-06

【绝密资料】古老神奇的嘎仙洞.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6

嘎仙洞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5-02-06

【2021内蒙古网红打卡地】嘎仙洞喊你来打卡.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6

嘎仙洞壁上的艺术.大同晚报.2025-02-06

中国“狩猎之乡”:从拓跋鲜卑发祥地到中外游客打卡地.中国新闻网.2024-01-17

杂志精选| 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嘎仙洞遗址.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6

鲜卑人祖居嘎仙洞发现一座规模巨大的石窟寺遗址.内蒙古新闻网.2025-02-06

嘎仙洞发现 大规模岩画.内蒙古日报.2025-02-06

【岭上故事】嘎仙洞的传说.兴安记忆.2024-01-17

探访拓跋鲜卑根祖地—嘎仙洞.中国新闻网.2025-02-06

【草原纪事·回望70年】1980年7月30日:嘎仙洞里有重大考古发现.内蒙古新闻网.2025-02-06

大兴安岭地区再次发现北魏时期石刻文字.新浪网.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