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武焕
殷武焕,男,汉族,1932年8月生于江西湖口,是一位农民,同时也是青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青阳腔技艺始于1943年,师从骆硕仁等多位老师,掌握了多种青阳腔剧目的表演技巧。殷武焕不仅自己演唱青阳腔,还致力于将其传授给更多人,包括他的徒弟殷协风、熊付欢等。他的努力使得青阳腔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
人物经历
殷武焕自幼跟随师傅吴江龙学习青阳腔,擅长饰演生、旦角色。他在1952年学会了多部青阳腔剧目,并在湖口县继续传播这种艺术形式。尽管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青阳腔的学习和表演。在青阳腔面临失传危机的情况下,殷武焕积极参与了青阳腔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参与演出、录音录像以及提供手抄剧目资料。他还长期主持当地的青阳腔演唱会,确保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得以持续。
青阳腔介绍
青阳腔是一种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戏曲形式,最初在青阳县形成,后来通过徽商传入江西湖口。青阳腔以其灵活多变的唱腔和易于理解的戏曲语言而闻名,对多个地方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京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青阳腔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独特的“滚唱”特点,这使得其唱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荣誉成就
殷武焕在青阳腔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他曾参与湖口县青阳腔的抢救挖掘工程,并无私地提供了珍贵的手抄剧目资料。此外,他还自1945年起连续多年参与并主持当地的青阳腔演唱会,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的传统习俗,也为青阳腔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殷武焕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征东》中的尉迟敬德、《三请贤》中的鲁肃、《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等角色,他的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传承谱系
殷武焕是青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他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下,青阳腔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市为此投入了资金支持,而湖口县政府则与九江学院合作建立了青阳腔的教学实践基地,推动了青阳腔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技艺传承
殷武焕自1943年起便开始学习青阳腔,师从湖口青阳腔老秀兰班班主骆硕仁。在他的指导下,殷武焕学习并扮演了《征东》中的李世民、尉迟敬德,《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等多个角色。尽管年事已高,殷武焕仍然坚持传承青阳腔,并且从未停止参与演出。
参考资料
殷武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26
【传统戏剧】青阳腔(九江市)传承人:殷武焕.非遗网.2024-08-26
承国家之非遗,传青阳之经典:旅游学院2021年“三下乡”在行动.九江学院.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