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是对中印边界现状的描述。它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国境线,也不单纯指两国武装力量实际到达的界线。

“实际控制线”一词的讨论,始于1959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信件往来,这一概念在1993年和1996年签订的协定文件中得到法律承认。从历史上看,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产生与中印两国长期以来的领土争端密不可分。从产生背景来看,它与“约翰逊线”“麦克马洪线”有历史、逻辑上的相关性。从现实意义上说,该“线”指代的,是中印边界的一些争议区域,这些区域可大致分为西、中、东三段。其中,东段边界的争议和分歧最大,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争议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门隅、洛隅、下察隅三个部分,西段次之,中段最小。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计125000平方公里,印度占有92000平方公里,中国仅控制33000平方公里。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既是中印两国历史发展和交往的产物,又是中印两国边境主权、军事、政治等一系列问题的投射。中方认为,面对一系列边境争议问题,中印两国应相向而行,共同为缓和边境地区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概念定义

得名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是对中印边界现状的描述。关于“实际控制线”一词的讨论,始于1959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信件往来,这一概念在1993年《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中印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等协定文件中得到法律承认。

构成

该“线”可分为西、中、东三段(实际上为三段争议区域)。其中,东段边界的争议和分歧最大,西段次之,中段最小。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计125000平方公里,印度占有92000平方公里,中国仅控制33000平方公里。

产生背景

历史背景

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这一说法出现之前,中印边界曾存在两条中方不予承认的“边境线”,分别为19世纪中期英国划定的“约翰逊线”和20世纪初期出现的“麦克马洪线”。

“约翰逊线”

1846年,在清代中央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英国单方面划定了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东部边界,将中国的拉达克划入了克什米尔版图。1865年,英国为了侵略中国新疆,曾派官员潜入南疆地区进行勘测,绘制了一条“约翰逊线”,将包括阿克赛钦地区地区在内的近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克什米尔。

自1954年7月起,印度官方地图就开始将中印边界全线绘制为已定国界,将阿克赛钦划为印度领土。1957年10月,新藏公路建成,线路穿过阿克赛钦地区。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中国政府递交备忘录,抗议中国修筑公路,宣称“这条公路所横过的领土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印方正式向中国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两年后,中印双方军队在阿克赛钦南面喀喇昆仑山脉上的空喀山口发生了武装冲突。在这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印度官方拒绝了这个建议,并要求中方单方面做出大幅度后撤,和谈并未达成。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当时为了侵略中国西藏自治区,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于1914年3月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外,与西藏代表夏扎所作的非法秘密交易结果。这条“麦克马洪线”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山脊,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到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了英属印度。当时,中国中央政府代表没有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而且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

1954年,印度政府在上述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设置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并在同一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第一次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绘为中印边界东段界限。

形成经过

和平希望

1959年,印度总理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度武装部队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在信件往来中,中印两方曾尝试讨论“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的具体划定问题,但最终并未达成一致,这也为之后的边界冲突埋下伏笔。

越线冲突

1960年4月,应印度总理尼赫鲁邀请,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团赴印度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但毫无进展,中印边界争端再次陷入战争边缘。从1961年11月起,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大规模越界,甚至在中国哨所的后方建立哨所,企图以此来迫使中国军队撤出阿克赛钦地区等地。

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将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的中国领土境内的印度军队都驱赶了出去。之后,中国军队主动停火后撤。在这个情况下,印度又返回并再度侵占中国藏南地区,在1987年宣布成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政府并不承认)。此后,印度大规模向藏南地区移民。如今,藏南地区的原住民只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主要是印度移民及其后代。

和谈协定

70-80年代,中印两国恢复互派大使,进行互访活动和一系列会谈。印方就边界问题提出分段讨论的建议,主张先解决印方认为较容易解决的东段问题,最后再讨论较难解决的西段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想先让麦克马洪线合法化,然后再讨论西段的边界问题。由于双方分歧过大,会谈陷入僵局。随后,双方在东段边界地区形成军事对峙。1988年12月19日-23日,印度总理拉·甘地对中国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恢复了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成为中印关系的转折点。访问期间,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中印边界争端,建立了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 还积极发展了其他方面的关系。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共举行了15轮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有助于和平稳定的文件协定。

21世纪初,中印边界谈判继续进行,两国还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三步走战略。即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再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边境地面划定界线,树立界桩。2005年3月,外交与军事专家小组被纳入特别代表会晤机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在冲突-和谈的过程中,先后签署过多部协定。“中印边境(界)实际控制线”的概念在这些文件中得以重新申明并实现了合法化。

相关问题

21世纪以来,围绕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领土争端,主要表现在中印两国间的边境冲突上,而美、日等国的频繁干涉,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边界和平的达成。中方认为,面对冲突,中印两国应相向而行,共同为缓和边境地区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两国对峙

冲突事件

2017年,中印双方爆发洞朗对峙事件,洞朗事件是第一次印度侵入已定中国边界的事件。洞朗地区属于西藏亚东县,是中印之间唯一划定的边界。8月2日,中国外交部官网刊登了《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这是自6月18日印度边防军队进入中国领土,并非法滞留一个多月后,中方发布的最长、最完整的一份文件。文件中,中方再次重申了领土主权问题。

2020年,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爆发冲突。2020年4月以来,印度边防部队在该地区抵边修建设施、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中方边防部队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现场应对和边境地区管控。事件发生之后,双方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缓和边境地区局势。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通过现地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但之后,印度一线边防部队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再次越过实控线向中方蓄意挑衅。中方官兵在现地交涉时,受到印方暴力攻击,这引发了双方官兵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2022年12月,中印两国士兵在喜马拉雅山脉边境争议地区再次发生冲突。

印方驻军

军事总体建设方面,进入21世纪,印度国家总体军事实力在不断增强,军费不断提升,新式武器在加快研制和装备。据国外相关机构的数据,2000—2009年间,印度军费增加了186%,由6470亿印度卢比增加到18510亿卢比。此外,印度每年还有大量隐形军费用于国防开支。

同时,印度还在西段边界地区加强印藏边境警察部队的建设。目前,印度边境安全部队拥有186个营,包括257025名官兵,是印度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支边防力量,被称作“印度领土的第一道防线”。印度边境安全部队下辖多支地面部队、航空兵部队、舰艇分队及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在作战序列上分为东西两个战区。

此外,印度还在边界地区开展军事设施建设。2013年8月,印度在边界全线增设35个哨所。2015年9月,印度又在西段边界地区增加40个哨所。印方在边境地区原有的51个机场基础上,又在邻近东段边界的阿萨姆邦建设了一批机场,预备近期升级该地区的39个机场,使之具有全天候能力,可起降多种飞机。

中方立场

中方始终认为,中印互为重要邻国,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方希望印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严格遵守双方达成的协定协议,继续通过各层级对话与谈判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共同为缓和边境地区局势、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2022年,在中印两国再度边境爆发冲突之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目前中印边境局势总体平稳,双方一直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涉边问题保持畅通的沟通。

双边协议

2024年10月21日,印度外交部长表示,印度和中国已就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有争议的边界巡逻达成协议。他称,这可以让中印脱离接触并解决始于2020年的冲突。10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印双方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中印边境的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双方已就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中方对此予以积极评价。下一步,中方将与印方落实好上述解决方案。10月28日,总部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国际视频新闻通讯社发布视频称,随着中印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印度武装部队在从中印争议边界地区撤军。

国际干涉

21世纪以来,印度几乎每年都会向联合国世界银行提出援助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的开发项目。2009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通过了涉及争议地区的《印度国别伙伴计划》给印度29亿美元贷款,其中6000万给 “阿鲁纳恰尔邦”地区,亚行的这份文件意味着承认所谓 “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领土。在中国反对下,计划破产。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就此事表示不满,称此举改变不了中印存在巨大领土争议的事实,也不能改变中方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根本立场。

此外,日本美国也频繁插手干预中印边界问题,并暗中支援印度。2014年11月,日本有关机构承揽了印度东北地区除藏南修筑之外的边境公里修筑项目。2015年1月17日,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在新德里发表学说,明确表示“阿鲁纳恰尔邦”地区是印度领土。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就中印领土争端表明立场,藏南地区在日本官方地图中也被标注为印度领土。2016年4月,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到访印度,美印双方初步达成两国军队《后勤保障协议》。根据协议,美印两军共享军事设施,必要时美国飞机、军舰可以使用印度的基地进入印度洋。这从本质上说明,印度和美国“原则上”同意共享军事后勤协议。

争议分歧

传统习惯线的越界侵占

在中印边界中段,即中国西藏的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邦北方邦接壤的边界,有一段总长约450公里的边界线。中印两国政府之间从未订立过任何条约和协定,来划分这部分边界线。但中印双方却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线。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的贸易、宗教、探亲、访友传统。这条传统习惯线本身不包含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三段之内,但也存在印方越界(线)侵占行为。

印度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还侵占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印方后又侵占了中国的巨哇、曲惹、桑、葱莎、波林三多等地,共计约2000余平方公里的领土。这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都在传统习惯线的中国一侧,现在都被印度所占领。

边境划分依据争议

印方认为,边界线是由地理特征所先天决定的,分水岭或山脊等地理特征应该作为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划定的依据 (即分水岭原则)。但是,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传统习惯线实际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即南部山下,而不是喜马拉雅山的山顶。所以中国认为,从国际法角度看,根据地理特征来划分边界是不科学的,双方应该沿着双方同意、标识清晰、容易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来划定边界,同时还要考虑到划界双方的历史证据、民族感情,还有合理关切,以及一些敏感的因素,以及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等,来确定中印之间的边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尚未完成边界划分的一个主要因素。

边境划分合法性分歧

印方认为,中印边界已经在一系列条约的制定下有所规定,故中印双方不存在所谓边界问题。但是,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这些条约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印度列举的条约或协定,没有一个可以作为中印边界已经划定的依据,因此,两国之间是存在边界问题的,有待谈判协商全面解决。

参考资料

..2023-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国政府网.2023-12-29

..2023-11-25

中印边界争议由来:印度继承英国殖民遗产占我领土.中国藏学网.2023-12-23

新闻资料: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印度在东西两线侵占中国领土.凤凰资讯.2025-04-15

国防部:中印边境冲突责任完全在印方 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新华网.2024-01-04

..2023-11-25

中印边界西段对峙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复旦大学.2023-12-29

中印战争:毛主席不动声色的四个大智慧,至今令全球军事家叫绝!.中共信阳市委办公室.2023-12-28

2023年9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2023-12-29

印度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外交部网站.2023-12-29

《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 4月29日.共产党员网.2023-11-25

吴兆礼:中印边界问题困境、解决难点与未来前景.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2023-11-25

中国成功阻止亚行涉中印领土争议文件通过.磐安新闻网.2023-12-28

洞朗对峙事件,印度主张的四大错误.手机环球网.2024-01-04

外媒关注“中印边境冲突”,中方回应 .新华网.2024-01-04

中印已就在喜马拉雅地区有争议的边界巡逻达成协议?外交部回应.环球网-今日头条.2024-10-22

外媒发布现场视频:印军正撤出中印争议边界地区.环球时报新媒体-腾讯网.2024-10-28

印媒:美印“原则上”达成共享军事后勤协议 欲共同抗衡中国.手机环球网.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