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
《中年》,作家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经历过文革的一代可能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估摸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知道他与鲁迅先生有过“文学之争”,殊不知他还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作者简介
梁实秋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还有他主持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这些浩大工程,一个人一生只要完成一项,也许就能名垂青史了,但梁先生有如许之多,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在我家的书橱里,就有一本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当中学教师的胞弟几年前送我的。偶尔拿出来翻翻,觉得饶有一番趣味。《雅舍小品》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与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闲适幽默的境界,有着独特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能够妙语连珠,令人捧腹的,一位是林语堂,另一位就是梁实秋,他们真不愧是文学语言的大师。
内容简介
一般提起俞平伯,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红学”,都知道他是研究《红楼梦》名世的。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俞先生就以诗歌与散文蜚声文坛,是新文学早期著名的诗人作家。本书收录了俞先生一生创作的散文精华,看看这位红学大家作为散文家的另一面,也别有风采。
《中年》共分七辑,收录了俞平伯经典散文62篇。这对于喜欢散文,尤其是喜欢俞平伯散文的朋友是不可多得的个人散文精华集录。
作品目录
辑一闲适人生
雪晚归船
花匠
冬晚的别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陶然亭的雪
坚别墅的碧桃与枫叶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辑二苦短中年
中年
身后名
作品品鉴
梁先生描写官办机关办事员的冷脸时就说:“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脖梗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梁先生常常幽默得可爱,读来每每令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回想,他的笔风恰如前人评价:“清俊简洁,点到为止,文白相济,放而能收,引证则中外兼采,行文则庄谐并作,时而夸张而令人惊喜,时而含蓄而耐人寻思。”
读到那篇《中年》,觉得梁先生说得真好:“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是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细致地刻画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态。
我想,这篇文章一定是梁先生尝过中年的滋味,细品人生特定阶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写出如此生动的感触。中年人往往容易伤感,叹息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怅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辈人过中年,蹉岁月,眼看快要到退休年龄了,还一事无成,想想也有点日渐衰退的味儿。但是读梁先生的《中年》,感觉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点力量:“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里藏了多年的陈酒,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这几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我读梁先生妙文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