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保卫战,指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守卫潼关,防止其控制秦晋咽喉的一系列战役。

1937年11月,太原市沦陷,日军一路进至晋南风陵渡,与潼关县隔河相望并发动炮击。1938年3月,二十八师师部进驻潼关,炮十团三营由董钊统一指挥。1938年3月23日,日军首次渡河进攻潼关。之后,日军又发动多次进攻,仅1938年3月间,驻潼中央军与日军交战数十次之多。从1938年到1939年底,驻风陵渡的日军在潼关军民的顽强抗击下,除了向南岸无辜群众狂轰滥炸外,他们妄图渡河占领潼关的阴谋始终无法得逞。据统计,仅1938年,日军就向潼关发射炮弹五千四百余发。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始终未能踏进陕西省土地,潼关县是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在潼关军民与外围军队拼死抵抗下,潼关,这座雄伟壮丽的古关,傲然挺立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沿。

简要概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到三十四年(1945),日本侵略军侵占东北地区之后,盘踞山西省永济、芮城县黄河沿岸。妄图南渡侵略大西北。驻潼中央军密集南岸,轮换固守,并主动渡河出击和隔河炮击。二十七年三月北渡与日军交战数十次之多。风陵渡附近的王庄、涧口、田村、赵村,匼河等村庄一度被克。三月十三日,340余名官兵在火炮机关枪掩护下渡河与日军400余人开动10余辆坦克,数十挺机关枪交战,日军被围困,死伤甚多。同时,驻防炮兵连续炮击日军据点和军事设施。三月二十二日,击毁日军炮兵观测台,1枚大炮被毁。同年九月一日,占据风陵渡的日本侵略军200余人,在拂晓架小船20余只向南偷渡,被南岸驻军截击而遁。如此出击、固守,加上抗日游击队的力量不断壮大,致日本侵略军的阴谋未能得逞。只是望河兴叹,无奈向南岸无辜群众狂轰滥炸。8年内,日本侵略军向南岸城乡发炮1.76万多发,居民房屋和建筑物被毁十之七八,死伤群众不详,损失财物合计约16.37亿元。

参考资料

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微信公众平台 渭南文旅.2024-02-08

【历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潼关保卫战(四).微信公众平台 潼关文旅.2024-02-08